在反對瘦肉精美牛進口的聲浪日益高漲之際,行政院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示:「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十六字政策方向,瘦肉精美牛隨即朝「有條件開放」發展。朝野在錯愕、惱怒之餘,或許也是個時機,讓消費者認清─在人類的福祉之下,犧牲了多少動物的福祉。
瘦肉精美牛議題沸沸揚揚多時,人們關注的焦點多是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卻甚少論及,在危害人體健康之前,瘦肉精對於動物的傷害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人們的利己思想下甚少被討論。
亞洲第一個推動經濟動物「人道驗證」標章的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廖震元博士不諱言地指出,動物的福祉始終未能凌駕於人類福祉之上。於是,在經濟效益考量下,各種「不人道」的飼養方式,紛紛加諸於經濟動物之上,僅能容身的母豬夾欄、終身下蛋的蛋雞、會導致乳牛乳腺炎的生長激素,以及會造成豬隻跛足、互咬的瘦肉精…。
歐盟禁用瘦肉精的原因之一,即是源於「動物福祉」的考量。全球第一位動物福祉科學教授Donald M. Broom說:「對於我們所使用的動物,我們應盡道德上的責任。」他指出,在歐洲,凡是影響人民健康、動物被不當對待、環境受到危害等事務,都被視為「野蠻」、「不文明」,並面臨公眾壓力要求立法規範。
Donald M. Broom舉例,曾有從紐西蘭進口的羊隻在運送過程中大量死亡,歐洲消費者便發起拒買,使所有紐西蘭製品銷售銳減,從而迫使紐西蘭、澳洲在運送動物過程做出改變,提升動物福祉以避免死傷。又如一些歐盟國家,因採購公司要求供應商需符合所規定的飼養環境及方式,使得這些供應商著手改變,改善了動物福祉。
據法國政府所做民調,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民眾關切經濟動物是否以人道飼養,並據此影響他們購買哪家或何處的牛肉與雞蛋。
面對瘦肉精美牛可能入關,國內豬隻恐有淪陷之虞,台大專業獸醫學院院長周晉成大聲疾呼:「做一個文明的消費者!」歐盟經驗或可為他山之石,提升有賴消費者的支持與行動,才能進而給予零售商與食品生產者壓力;但若能透過政府立法、國際貿易協定,則對所有製造商都有同等的規範效力,動物的福祉才有長久、穩定的保障。
無論是否茹素,在自許文明國度的台灣,都應關心動物在飼養、運送、屠宰的過程,是否遭受不人道的對待。從公民消費端做起,推動善的循環,改善台灣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