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報導】 「這是一個非線形思考的時代,所謂按部就班,照規矩來的觀點已經落伍;相反的,這是一個飛行的時代,可以隨時回到原點、重新出發…。」親子教育專家吳娟瑜認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孩子逐夢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成長,就算沒有結果,也不是所謂的失敗,而是經驗的累積,家長不但應該支持,還應該大大地給予鼓勵。
吳娟瑜表示,許多孩子到大學畢業都還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既然小孩願意思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家長當然應該鼓勵他、陪伴他,並樂觀其成。
人生要「活而無憾」!吳娟瑜認為,人的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會有夢想,逐夢是為了讓自己沒有遺憾。她以自己為例,結婚後便走入家庭,直到四十幾歲,兒子也讀大學了,才到美國念研究所,完成她的夢想。她說:「因為那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會很珍惜。」而當了十年的國中老師,雖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也沒白活,所累積的一切,都是日後的養分。
吳娟瑜認為,父母應跟上孩子的內在聲音,並陪伴他們一起探索。她舉例,一位母親因就讀大學的兒子休學兩次而哭泣、撞牆,但也於事無補。吳娟瑜建議,不要給孩子太多意見,或是一味地阻止,如此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孩子也會因沒有自信而退縮;應用分享的方式提供自身的經驗,或者讓他們牛刀小試一下,反而能達到有效的溝通。
「台灣的父母通常過度擔心孩子!」吳娟瑜提醒,雖然有許多父母願意支持孩子逐夢,但有時候又支持得太過了,反而成為「溺愛」。如生活費、創業基金都準備得好好的,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日後若成為「啃老族」,父母也有責任。
吳娟瑜表示,既然孩子有決心逐夢,那麼「築夢」所產生的成本,就應該是他們應該考慮進去的。夢想與現實本來就要兼顧,養成成本的概念才有助於實現夢想;而生活費、創業基金等就是成本,父母可與孩子立下借據,一開始就清楚表明,等孩子有能力時必須償還,才算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