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報導】父母是成功企業家,吳季剛從小愛玩芭比娃娃,哈佛經濟系畢業的林書豪縱身籃壇,放棄朝九晚五的穩定,台大醫學博士也當起麵包師傅—這些已站上成功舞台的台灣小子,跳脫常軌微革命,當年都「嚇」過父母。身為父母,是否願意支持孩子追逐夢想?面對激烈競爭與不確定的未來,「To be or not to be?」什麼才是正確答案?
「那是他的人生!」、「他可以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從多數受訪者的回應可以看出,台灣的父母普遍選擇尊重孩子的想法,也理解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事實,從而努力「說服自己」支持孩子放棄高學府、高學歷,去追尋夢想的決定。
事實上,多數父母雖持贊成態度,但對於孩子「冒險」的決定,並非舉雙手認同,在表態支持前都會先對孩子分析「利害關係」,若孩子仍然堅持,只好退一步共同面對。
但無論父母是持贊成或反對的態度,主要源於擔心孩子是否擔負得起跳脫常軌的代價,以及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親子教育專家吳娟瑜認為,台灣的父母總是擔心得太多,既然孩子已經成年,也必然懂得思考,才會提出逐夢的想法,而這也代表他們已盤算過利弊得失,父母只需「分享」自己的經驗即可。
吳娟瑜舉例,一位企業老闆送孩子到加拿大念高中,但孩子卻對做生意興趣濃厚,無心求學。一天,他告訴父親,如果進貨當地一款流行服飾,並在台灣網拍上賣可賺取豐厚利潤;儘管父親不看好,但認為唯有讓孩子嘗試之後,才能發掘己身的不足,於是給他三千美元進貨。果不其然,所進服飾銷售不佳,孩子也因此明白,自己還有許多知識與專業需要學習。
睿智的父親,不強迫灌輸孩子自身的經驗,也不耳提面命學校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始得以不破壞親子關係,又能達到欲「提醒」的目的。
反方父母啦啦隊
背景:四十七歲資深媒體人憶芳,孩子就讀高二,反對理由:既然學有專精,又是高學歷、高學府,除了長期的努力外,國家及社會也投注了許多資源栽培,就應該朝原本所學發展。若真有不同的夢想,最好能在高中畢業前就能發掘,便能進入相關大學或科系學習,而非等到大學畢業才開始摸索。且若經過多年摸索再要回到專業領域,恐怕已生疏或錯過黃金就業期,昔日的同學可能已成為自己的長官。
背景:四十二歲證券研究分析員Jason,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五與小二,反對理由:除非家中經濟狀況足以幫孩子提升夢想的層級,如有能力送他們出國進修烘焙,在該領域累積專業;否則拋棄原本領域,只是在街坊的麵包店學習,之後開個小店,則所付出的代價太高。會先看孩子想做什麼?能力到哪裡?若要嘗試,也要擬定出計畫書,設定停損點;不會無條件支持其夢想,最低限度是,至少別當啃老族。
正方父母啦啦隊
背景:三十七歲家管Sophie,兩個孩子,一個就讀小四,另一個剛滿八個月,支持理由:會支持孩子逐夢,但轉換前會為其分析利害關係,若孩子堅持,就會支持。因為那是他們的人生,他們有權決定!
不過嘗試的時間也不宜太長,三至五年還可以接受,因為自家做生意,所以本來就打算幫孩子存下一筆創業基金,或可作為他們築夢之用。
背景:四十五歲教師啟豪,孩子就讀國一,支持理由:孩子若有自己的夢想,就算是與所學有極大落差,都會讓他去試一試,也算是人生不同的體驗與歷練。
但在決定前會和他談清楚,了解他對實現夢想的計畫與態度,一起評估其可行性,也同時檢視孩子是否是認真思考後所下的決定。
實現的過程中,若有需要,在生活費上會給予協助,至於多久?需視情況;若需創業基金,也會給予金援,但僅以一次為限。
背景:二十八歲家管阮氏典,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三與小一,支持理由:孩子過了二十歲,就算是大人了,可以自己選擇想走的路、喜歡做的事情。父母應該支持他們的選擇,未來不論好或壞,孩子都要清楚自己必須對所做的決定負責,而且要堅持到底,而不是一直換來換去。
學非所用的名人
1.王力宏/偶像歌手,家族非醫師即律師。
2.林書豪/哈佛大學畢業,現為NBA尼克隊球員。
3.吳季剛/愛玩芭比娃娃,現為紐約服裝設計師。
4.莊祖宜/人類學博士,現為料理達人。
5.黃元岳/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畢業,成為引領風騷的捏麵達人。
6.郭宗坤/建中高材生,留學澳洲,現為日本料理知名師傅。
7.李昕/才貌雙全,牙醫轉行為佛朗明哥舞老師。
8.劉顥/柏克萊加大畢業,曾任會計師,現自創服飾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