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與影音 閱讀的另一扇窗

周慧珠 |2012.03.11
1158觀看次
字級

一個國小學童因為愛上《三國》遊戲,之後,舉凡與「三國」相關的載體,無論是卡通、漫畫、電影、兒童版《三國演義》,甚至《三國誌》都要找來閱讀,而且頗有自己的見解,簡直就是個「三國通」;一位朋友在看了日版《白色巨塔》影集之後,積極追蹤閱讀作家山崎豐子所著同名文庫版小說;另外,琦君的《橘子紅了》更因製作成連續劇,而曾經在新世代再創閱讀風潮。

當照片、圖片、影片凝練具義涵的影像意義,加上深度的解說,這時,透過視覺藝術,閱覽者可以發現影像裡的故事,窺見其中靈魂精奧。

《把我埋在牆腳下》的作者帕維爾‧薩納耶夫,也是電影導演,他在接受櫻桃園文化丘光總編輯訪問時說:文學的本質應該是要回答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例如,為何而活,該如何活,如何與人相處。當我們十歲左右學會了閱讀,從書本中得知該如何與人相處,並透過他人的生命認識真實的生活,繼而創造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文學。

因此,不管是文字閱讀或是影像閱讀或是網路閱讀,都可為讀者開啟一扇窗或一道門,重點是文學的本質與文學閱讀的意義。



奧斯卡獎點書成金
交叉閱讀 探索 挑戰

往年奧斯卡獎之後,都會讓幾本改編成電影的原著提升能見度,甚至竄紅;罕見的是,今年入圍奧斯卡的,竟有那麼多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讓喜歡閱讀的人可以優游在電影與小說原著之間,未嘗不是幸福的挑戰。

今年奧斯卡獎入圍影片中,共有十一部電影改編自文學作品,而在獲獎名單中,有五部電影直接改編自同名文學作品,包括:《雨果》、《繼承人生》、《龍紋身的女孩》、《幫助》和《鐵娘子》。

《雨果的祕密 》打敗《哈利.波特》

獲得十一項提名、五項技術類獎項的3D大片《雨果》,是馬丁.斯科塞斯向偉大導演喬治.梅里愛致敬的影片。這是改編自暢銷童書《雨果的祕密 》(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作者是童書作家布萊恩.塞玆尼克(Brian Selznick)。

《雨果的祕密》曾在《紐約時報》童書暢銷榜上連續十周打敗《哈利.波特》,二○○七年獲得美國鵝毛筆獎,并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

這部小說集合了繪本和小說的兩種特性,有超過三百頁的插圖,運用電影鏡頭般的推進營造戲劇的張力效果,用書特有的翻頁重現電影的剪接,讓讀者隨其特有的圖文拼接將自己置身於敘事之中,讓整本書看起來像是部小型的動畫電影。如今,金獎大導馬丁.史柯西斯的首部3D電影,更將小說以夢幻電影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繼承人生》

最佳改編劇本最後給了喬治.克魯尼演出的《繼承人生》(或譯成《後人》),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作者是凱.哈特.赫明斯(Kaui Hart Hemmings),《繼承人生》也是作家的處女作小說。

《繼承人生》的故事發生在夏威夷,作家凱同樣出生成長在夏威夷;是個老套的家庭倫理故事,但小說和同名電影的不同在於有更多的心理細節描寫。

《姊妹》

從二○○九至二○一一年,一直高居《紐約時報》暢銷小說之列,銷量超過一百萬冊的《姊妹》(The Help),為黑人女演員奧克塔維婭.斯潘塞捧回最佳女配角獎,同名小說作者是凱瑟琳.斯多克特(Kathryn Stockett)。

《姊妹》是作家凱瑟琳的處女作,這部小說當年入圍多項文學大獎,其中包括二○一○年橙子文學獎。凱瑟琳.斯多克特生長於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遜,這個關於文學夢想的故事有很多作家經歷的成分。

《鐵娘子》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由主演《鐵娘子》的梅隞.史翠普獲得。這部關於柴契爾夫人的傳記電影,改編自傳記作家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的兩部柴契爾夫人傳記——二○○○年的《瑪格麗特.柴契爾:雜貨店老板的女兒》和二○○三年的《瑪格麗特.柴契爾:鐵娘子》,而電影主要是採用第二本傳記中的元素。

作家坎貝爾同樣也是這部電影的顧問,他還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極不起眼的角色:柴契爾夫人拜訪過的一家冰淇淋公司的經理。

《龍紋身的女孩》

本屆奧斯卡所有入圍影片的原著小說中,最暢銷的是《龍紋身的女孩》,雖然只獲得了最佳剪輯獎,但在過去兩年裡,《龍紋身的女孩》系列可稱為是世界最暢銷的小說系列之一,目前在全世界四十二個國家賣出了二千二百萬冊;因此,所有入圍和獲獎影片中《龍紋身女孩》從啟動項目到拍攝,備受關注。

小說作者斯蒂格.拉森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小說出版記錄,死前卻交出驚悚小說《龍紋身的女孩》三部曲。目前這個暢銷系列已經出版了三冊,電影瑞典版自二○○九年以來已經拍完三部,好萊塢是否會把這三部小說全部搬上大銀幕,目前還沒有消息。

電影與文學之間

除了獲獎影片之外,其他根據小說改編的入圍電影還有《魔球》,原著小說《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早安財經出版),作者邁克爾.路易士(Michael Lewis);《心靈鑰匙》(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凱特文化出版),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喬納森.沙芬弗爾(Jonathan Safran Foer),代表作是《真相大白》;《戰馬》(War Horse)的作者是邁克爾.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戰馬》中文版於去年出版,作者的另一部小說《柑橘與檸檬啊》也已在國內(小魯)出版;《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是偵探小說家勒卡雷的代表作;電影《夢露與我的浪漫周記》根據作家柯林.克拉克兩部夢露傳記——《游龍戲鳳和我》(The Prince, The Showgirl and Me)和《夢露與我的浪漫周記》(My Week with Marilyn)改編;電影《雌雄莫辨》則改編自喬治.摩爾(George Moore)的短篇小說《阿爾伯特.諾伯斯的簡單生活》。


文學電影 他們在島嶼寫作

「讓我們紀錄下來這美麗的文學歷史,一面向文學家致敬,一面向後代驕傲的訴說他們的文學傳承故事,成就島嶼的共同文學記憶。」

——童子賢(《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出品人)

楊照先生說:「這樣一代文學作者,這樣一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值得記錄,需要記錄。」於是,六個年輕作家,五位精銳導演,跨世代詮釋一代文學大師的珍貴影像;於是,六位文學大師──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的創作靈魂,在五位電影導演──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楊力州、溫知儀的生命追尋中,以電影式敘事手法與影像風格,完成了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紀錄,影壇最深刻的文學電影。

地圖,星夜,礁岩與浪。他們在島嶼寫作,在時間的尺上鐫下刻度,果實,酒神,菊花與蝶;他們在島嶼寫作,揮灑出燦亮靈魂的光芒,他們是島嶼的燈塔,高舉著永恆的火炬,矗立在世界的峰端。  

在《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系列上映同時,也推出書籍《他們在島嶼寫作》,收錄傳主與導演介紹、導演專文、重要幕後工作直擊、新生代作家文評,以及數百幅精美劇照與工作照,提供觀影者對這些台灣重量級文學家基本的認識,也能看見五位導演們在幕後努力拍攝的想法和心境、他們和傳主作家相處的感想。影評資料則是進入電影的另一種入口。

跟隨著書中珍貴的文字資料,可更深入六部影片的另一層深度意義,感受台灣當代文學之豐富多樣,與飽滿活力。

閱讀生活影像
攝影 捕捉客庄生活

老照片是過去年代的縮影,它紀錄了歷史,也留下了文化。

為了廣泛蒐集、保存珍貴的歷史影像,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積極推動「20世紀(一九七五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目前已經累計典藏三十一位攝影家、超過九萬件的歷史影像資料,而《客庄生活影像故事》正是首波問世的精彩成果。

聽影像說故事

透過六冊《客庄生活影像故事》,這一套極富影像魅力與文字滲透力的客家寫真集,可以發現每一張老照片都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可窺見各年代中一年四季的客庄生活點滴、街頭巷尾的喜樂憂愁,欣賞各地客庄的獨特風貌,不但細膩地演繹客家情感,更可能從老照片中發現從前的生活或許艱辛、但人們卻如此的單純質樸而快樂。

已故前輩攝影家鄧南光,透過攝影記錄了故鄉北埔一九三○年代的客家節慶風俗;出生於一九一六年,高齡九十七的張阿祥,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於日治時期開業的寫真館攝影師,七十年來他常以苗栗頭份為拍攝主題;八十四歲的攝影家劉安明,「定格」高雄美濃的客庄生活、客家婦女傳統髮式「髻鬃」、燻烤菸草;經營雜貨店的李增昌,記錄竹東地區客家村落;還有十三位生長於苗栗的攝影師,一九九一年組成了「硬頸攝影群」,以黑白攝影和「在地注視」理念,鉅細靡遺地記錄故鄉苗栗的各種面貌……六位(組)客籍攝影家,以鏡頭獵取的家鄉生活影像,讓大家看見了一九三○年代至今台灣客庄生活的演變。

客家百變風華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套書以「影像故事書」為主調,由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與遠流合作出版,鎖定台灣客庄生活文化,全書不但忠實記錄了許多客家人的成長歷程,也見證了臺灣地區的生活樣貌;從老照片中,發現從前的生活或許艱辛、但人們卻如此的單純質樸而快樂;從撰文者深入挖掘、細膩爬梳的文字故事裡,更得以窺見攝影家的傳奇生平,並感受攝影家對人、對土地、對生活的深情注目,以及對藝術的尊敬與禮讚。

迫於家道中落,當年以攝影當謀生的張阿祥,一拍就是七十年,歷經日治時期、台灣光復的歷史與產業變遷,未料自己的鏡頭竟為時代流轉留下重要的影像見證。套書攝影家之一的李雲生,其女兒李玉英說,幾十年來農村變化很大,幸好有這些攝影家拍下影像,後代子孫可以透過照片和文字了解先民的努力。「人文關懷是知識分子的執著,父親以早期農村為背景的照片,沒有華麗的構圖和技巧,除了懷舊還提供省思的空間,讓我們思考人、土地和文化傳統,如何與當代文明共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