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報導】近幾年來,各縣市的道路平不平整,被視為地方政府的政績之一,因此部分縣市特設「路平專案」,凡是主管機關發現,或民眾舉報有路不平的現象,都會專案處理,改善路面狀況,而各地方政府的作法與特性也有所差異。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工處工務課股長張豪軒指出,北市路平專案規畫時程從民國九十八年到一百零三年,為期六年,每年計畫更新面積約一百六十八萬平方公尺,並依據道路的狀況,例如路面老化破損、挖掘頻率等情形,來排訂施作的順序,而道路維護分為二類,包括如坑洞修補的一般維護型,及路平專案道路的路基改善型。
張豪軒進一步表示,路基改善型的施工主要分作三個階段,其一是路基改善及孔蓋減量調降,目前辦理路基改善施作工法採現場級配料乾拌水泥碎石級配方式辦理,雖然在改善初期外觀看起來像是修補坑洞,但卻是改善道路體質的根本之道。
其二是路面全寬刨除加鋪,為增加重新銑鋪後路面之耐久性,並利於調整道路縱橫坡度,將路寬超過八公尺道路銑刨重鋪之厚度由過去五公分增為十公分,並保留足夠之養護時間,以六小時或表面溫度降至五十度下,以確保施工品質。
其三為防災維生孔蓋提升齊平,因維修需要無法減量之人手孔,於路平專案銑鋪前先將人手孔下地,並於路面銑鋪完成後由管線單位向本府工務局新工處申請開挖,將人手孔提升與路面齊平,屬路平專案銑鋪工程之一部分,惟管線因各項維修、增設等需求,須辦理人手孔提昇留設於路面上,惟此類施工路面出現開挖狀況,常被民眾誤以為本府未管制又擅自核發挖掘。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市區養護課股長林宜俊表示,身兼主管及市區道路維護等角色,除例行性道路維護管理外,並具有企畫及督導市區道路的年度管理及養護之權責,除訂有「道路養護標準作業流程(SOP)」外,依道路重要性區分為主要幹道、次要幹道及一般道路,並訂定巡查頻率分別為主、次、一般道路分別為每日、每週、每月至少一次並作必要改善措施。
林宜俊說,本局巡查人員巡勘發現或民眾反應之坑洞以四小時內完成修復為目標進行補修,「道路坑洞自行巡查比例」及「四小時內完成修復比例」等二個路平績效指標。
此外,地面設施減量亦為路平方案工作重點,配合本局各工程處辦理相關造街工程時,已由各管線機構整併地面設施,並配合遷移至設施帶或公園綠帶內並進行美化,對設置位置不當之變電箱、電信交接箱及有線電視交接箱進行檢討,由管線單位提出拆除整併改善計畫並加強孔蓋設施之自行維護巡查。
網友報告
北市10大爛路
1.南京東路四段
2.大度路
3.仰德大道一段
4.基隆路二段
5.延平北路二段
6.士林中正路
7.北安路
8.中山北路六段
9.塔悠路
10.長安東路
北市坑洞最多路段
1.士林區中正路63處
2.仰德大道一段
3.中央北路一段的44處
北市人孔蓋數量
1.南京西路678個
2.和平西路三段以580個
3.八德路四段537個
施工沒完沒了
1.單位未協調
2.挖路太泛濫
3.人孔蓋龐大
4.驗收不實
5.疏於監管
6.人謀不臧
7.回填不實
8.偷工減料
9.罰責不嚴
10.排水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