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馬路是你我每天出門的「必經之路」,但長期以來的馬路品質卻老是坑坑疤疤、引發諸多民怨,為了解民眾心聲,雅虎奇摩「網友微革命」前陣子號召網友選出全台五個城市「最爛路段」,才短短二十四小時內就湧入兩千五百多人次投票,引發關注,甚至還有網友揶揄台灣道路幾乎快成了「路無三里平」景象。
路不平、燈不亮、樹不綠,到底挖路情況有多泛濫?交通部公路總局公布去年省縣道就挖了上萬次,挖路總長度達五百八十六公里,相當於一點二六條台一線;挖掘總面積約一百五十一萬平方公尺,相當於二百一十二個足球場。
除挖路太泛濫,人孔蓋數量龐大,也是造成路面凹凸不平主因。工程會統計,自來水孔蓋有卅九萬個,台電有八十三萬個,中華電信孔蓋更達一百五十三萬個。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葉名山表示,道路平坦牽涉到「鋪面設計」、「施工品質」、「後續維護」三大面向。從起初的鋪面設計時就應將車輛種類與數量、車輪重量、氣候環境、土壤情況都考量進去,才能了解該運用哪些設計材料較恰當。
有了好設計,施工品質優劣也是影響關鍵,設計良好與施工良好的道路使用壽命往往可以長達二十年。葉名山表示,從道路剖面由上往下看一共有四層鋪面,第一層是瀝青混擬土;第二層主要是碎石坡層;第三層是基層(碎石頭加泥土);第四層則是泥土層。施工時除了把路基壓實,一層層按部就班鋪好材料外,瀝青用量亦少不了,葉名山說,有些不肖工程承包商為降低成本而將瀝青偷工減料,結果瀝青用料不足,導致瀝青與碎石因為黏不住而分離,使得道路坑洞容易產生。
除了設計、施工品質的把關,葉名山有感而發表示,台灣道路最大問題就是路面下埋了一堆水管、瓦斯管、電力、網路等眾多管線,各家公司常為了埋管或修管線而挖開路面,長期下來,就算施工再好的道路也受不了一天到晚被「開腸破肚」,自然也就易出現坑坑疤疤窘況。此外,排水系統好不不好也是影響要素,因為排水不良造成的積水易導致路基土壤軟化,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道路每在大雨過後就易出現坑洞的原因。
葉名山建議,要讓路平專案真正發揮成效,除仰賴設計、施工、維護三大環節外,台灣也可參考國外作法,在路面下設立「共同管溝」,讓所有管線都能統一集中在同條管溝內,以避免大規模、大面積挖路,但這也必須仰賴跨部會整合才能達成,因此他建議政府應從問題源頭「對症下藥」,才不會讓道路老是補了又挖、挖了又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