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園藝系,投身出版編輯工作二十餘年,
扮演自然與人的溝通橋梁,單身的張蕙芬有三隻
狗、十八隻貓咪和社區的動物、鳥類、昆蟲為伴
,她的生活過得愜意又自在。
二○○七年夏天,張蕙芬和兄姐們為了慶祝父親八十大壽,一家十六口人遠赴婆羅洲丹龍谷保護區(Danum Valley Conservation Area)旅行,這座占地達四百三十八平方公里的茂密原始林,地處偏遠,人煙稀少,擁有許多珍稀動物,包括蘇門答臘犀牛、婆羅洲矮象、雲豹、長鼻猴等,是自然愛好者的天堂。
儘管行程中不時遭到螞蝗侵擾,但精采的熱帶雨林生態,像是雨林樹冠層上的樹橋、壯觀的樹海,還能不時聽到長臂猿及犀鳥的叫聲,張蕙芬說:「旅程的辛勞和疲累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這段旅程也讓全家人至今津津樂道,難以忘懷。
舊時台北綠草如茵
台北長大的張蕙芬,很懷念過去的台北市,她說小時候住在信義路上,沒有這麼多高樓大廈林立,門前也不似現在的車水馬龍,那時住的是平房,住家附近全是花花草草,她感覺自己就生活在大自然之中。
有一回擔任公務人員的父親突發奇想,整理花園旁一小塊地搭建菜圃,她還記得父親下班後,都會挽起袖子忙著照顧菜圃,菜圃裡種滿南瓜和瓢瓜,結實累累,果實多到吃不完。
每到假日,父母會帶著她和兄姐去爬山,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帶著香噴噴的米糠飯到溪裡撈蝦玩水。
她說,當時台灣的溪流生態相當良好,水質乾淨,蝦子多到數不清,她總是挑選適當的石塊,和蝦隻鬥智,看到長臂蝦科的大和沼蝦慢慢從石塊下伸出長長的腳,想要夾住米糠飯,讓她覺得刺激萬分,而且無需教科書,從玩耍經驗中,了解蝦子有向後逃竄的習性,「這些都是生活常識的累積,也悄悄在我心裡種下了自然的種子。」她說。
因著這樣的生活環境,張蕙芬大學時期沒有多想,就選擇了動物系和園藝系,結果分發之後到了園藝系。畢業後她創辦《綠園藝生活雜誌》、經營大樹出版社,每一本精心編輯的自然書籍在在吸引了讀者的眼球。
工作之餘,她也仿效父親,種植自己喜愛的樹種,像是山櫻花、流蘇樹、柚子等春天開花的樹種,每到春天,粉紅、白色、黃色,色彩繽紛,米白色的柚子花香氣濃郁,打開陽台,香氣就一路從陽台飄至廚房裡,讓她心情好極了,連家裡的貓咪也會不斷嗅聞香氣,而當年所植的樹不僅樹圍變粗,現在長到兩層樓高,成了貓咪最喜愛的登高台。
群鳥朋友造訪社區
被尊稱為第一個環境保護主義者、著有《湖濱散記》、《種子的信仰》的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曾經在優美的瓦爾登湖畔過著簡單的隱居生活。一直以梭羅為師的張蕙芬,至今單身,獨居於新店低海拔山區。每天除了繼續手邊的編輯工作,定期回家探望年邁雙親,她最喜愛和狗狗外出散步,一起享受悠閒。問她難道不怕孤單嗎?張蕙芬說,就看個人對於「朋友」的定義為何,有人需要與親友朝夕相處,但對她來說:「不見得有『人』陪才不孤單。」社區裡的一草一木、偶爾造訪的鳥類都是她的朋友。
由於她居住的社區已經建成二十多年,連台灣紫嘯鶇都來定居,她說第一次有機會聽到牠們美妙無比的求偶歌聲,真讓她有「此生不悔」的驚喜感。因為紫嘯鶇平常的聲音總是尖銳無比,像緊急煞車聲,但求偶時的聲音則美妙不已,現在她年年都期盼春天來臨。
社區裡的「朋友」還有她偏愛的大冠鷲,她說,在好天氣的早上,很容易聽見大冠鷲響亮悠揚的「呼悠…呼悠…」鳴叫聲,大冠鷲特別喜歡吃青蛇,有一次清晨七點多出門,車子開在山路上,她和開車的姐姐就曾見到一隻啣著蛇的大冠鷲迎面而來,差點撞個正著,讓她嚇出一身冷汗。住家附近的新店燕子湖,每每到魚鷹出現的季節,岸邊總是熱鬧萬分,擠滿賞鳥者和拍攝者。
誠如得過兩屆普立茲獎的作家威爾森在作品《繽紛的生命》中分享神奇的叢林:「裹在全然的漆黑夜裡,伸手不見五指,我不由自主地神遊雨林間,……叢林充滿盎然的生命,已超乎人類所能理解的程度。」難怪張蕙芬浸淫自然幾十年,已經到了無怨無悔的地步,因為日子是過得如此悠然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