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設在南投南崗工業區內的「中國佛像博物館」,彷彿進入巖洞佛窟,一尊尊原寸原貌巍峨莊嚴的石刻千年佛像,慈悲的俯視前來瞻仰的人們,那一刻,千年古佛與有緣眾生無言的接心。
一手擘畫創辦「中國佛像博物館」的蔡建郎,本業經營精密螺絲起子,因緣際會下在對岸發現數量龐大的古文物及藝術精品流落民間,於是開始廣泛蒐藏,對於中國古董文物的熱愛,遠勝過他最專精的本業。
為了與有緣人分享奇珍異寶,他投入比螺絲起子本業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設立「九藏文物」與「貢品坊」,提供文化藝術相關的學研、鑑賞、展覽、交換、諮詢等服務。
在廢墟與佛相遇
這段緣分要從二十多年前的偶然奇遇說起。
兩岸開放初期,蔡建郎預備在大陸設廠,帶著大筆資金跨海勘察投資環境,大陸友人聞知他雅好蒐藏古董文物,很神祕的附耳告訴他:「帶你看『好東西』!」
「到底是什麼『好東西』?」蔡建郎很好奇,跟著朋友去「尋寶」。蔡建郎回憶當時的情景說:「那是河南境內一條不知名的山徑,根本沒有路。」抱著入寶山豈能空手回的心情,這位蔡大老闆與朋友在河南的深山野地披荊斬棘,客串起開路工人,在路的盡頭赫然出現一座廢棄的古廟,一尊佛像倒臥在荒煙蔓草間,看遍無數珍奇古物的蔡建郎以「悲喜交集」形容那當下的心情,雖然他不是佛教徒,但他堅定的表示:「佛像『必須運回來』」。
倒地的佛像高度二百三十二公分,重達數公噸,如何將這龐然大物送下山,運回台灣?權宜之計只好將佛像分割成六段,回台後再還原。如今這尊古佛像已安住在中國佛像博物館內,成為鎮館之寶,而佛像通身除了隱約可見的割痕外,未經修飾,每逢遊客來參觀時,館員總不厭其煩的一遍遍講述祂從河南來到台灣的故事。
蔡建郎原訂大陸設廠的資金,理所當然的先挪用在佛像運送來台的一切支出上,投資計畫也改弦更張,從此走上蒐集古佛像的「不歸路」。
我像憨人買火車
佛像藝術是佛教文化的基石,蒐購佛像如同修行,是一條漫漫長路,蔡建郎走遍大江南北,名山古剎,看見胡亂堆放的佛像不被珍惜,他便不計代價買回來,一九九七年大陸文物保存意識抬頭後,開始有了阻礙。
「中國千百年歷經戰亂與天災人禍,以致各朝各代的佛像顛沛流離,不是被外國人搶奪而去,就是被老外收藏,或是被當做貨物交換,文革時期高喊破四舊,又毀損了大量古佛像,如今各國博物館都將中國佛像視為珍寶。」蔡建郎不忍國寶在外流浪,轉向歐美、日、香港等民間蒐購。
現在他蒐藏的大小佛像已有千尊之多,他深知佛像是屬於大家的,自己僅是暫時的收藏,應該對外公開,決定不定期舉辦展覽,隨即將公司一間占地一千五百平方公尺的舊廠房改建為中國佛像博物館,方便更多人可在台灣就近瞻仰原貌原樣的歷代古佛,不必舟車勞頓的遠赴中國大陸,跋山涉水造訪各地石窟。
長期蒐集佛像,投入無法計數的資金,繼而創設「中國佛像博物館」,由於免費入場參觀,每天一開館就在燒錢,蔡建郎自嘲,「我是『憨人買火車』」,暗喻做的是沒出路的傻事,但只要有人來看佛像,他就很高興。
蔡建郎經營精密螺絲起子至今三十五年,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他的「台臂工業公司」外銷暢旺,於是跨足房地產,在南投推案成功,多角化經商賺進不少財富,後來多數投入古董乃至後來的佛像文物蒐藏,有別於古董商的是,蔡建郎自許為純收不賣的「收藏家」。
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公司設於南投的蔡建郎,面對接連的倉庫起火與住戶提告,意興風發的蔡建郎幾乎被擊垮。
當時他在南投蓋的建物不可避免的受到撞擊,遭住戶提告,他名下的資產全被假扣押,資金凍結,嚴重影響公司的營運,雖然事後解套,但已令他嘗盡人情冷暖,健康迅速滑落,脊椎開刀後復原遲緩,至今無法久站,需以輪椅代步。
最令他傷痛的是,放置古董的倉庫受到重創,為數不少的珍寶被震碎,他借來一點七公尺的吊車,與公司的外籍員工搶救倖存的大佛像,另租庫房存放。之後,禍不單行,他承租的倉庫失火,且求償無門,他永遠記得那天是二○○七年五月十七日。
面對接二連三的災難,他深深體會佛陀所開示的「財產為五家所共,水、火、刀兵劫、盜賊、不肖子孫」的真理,在經濟最困頓時,他仍堅持不賣佛像,雖導致家人不諒解,而外人又藉機落井下石,毀謗誤解接踵而至。
問他那時的心情一定苦不堪言吧!他只雲淡風清的吐出「還好」二字,此中有企業家的寬容豁達。歷經人間風霜雪雨,回首十丈紅塵去來,蔡建郎說:「苦,是一種營養,也是一種生命的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