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漫畫的人,大概沒有不知道「手塚治虫」的了。這位在日本被譽為「漫畫之神」的作者,相關作品與資料才在北部展過,如今又要在中部展出。
閱讀手塚的生平,最讓我感興趣的除了他的漫畫外,還包括了他的抉擇。
手塚出生在富裕人家,小時候父親為他添購了放映機,也買了許多當時是精裝本的漫畫書,讓他從小就接觸到漫畫。長大後雖然選擇念醫學院,但始終沒有對漫畫忘情。
二十二歲時,他曾經回家問母親:「我以後應該當醫師還是畫漫畫?」當時二次大戰剛結束,戰後的日本,漫畫家根本很難存活。可是,手塚的母親卻告訴他:「就選擇你真正最喜歡的一個吧。」也因此才有了日後這位偉大的漫畫家。
讀到這裡我不禁想,換了我是這位母親,我會如何回答呢?我猜,即使是現在,我仍然會跟大多數的台灣母親一樣,回答:「當然是選擇做醫生」吧!
不鼓勵孩子當漫畫家而鼓勵當醫生,我自認絕不是出於自私—─希望孩子以後多賺點錢,可以好好孝敬我,而是擔心孩子畫漫畫,以後會窮得無法過日子。我相信,台灣也因此有不少具有天分的青少年,最終因此放棄了當漫畫家的夢想,選擇了另一條路。
不只是漫畫,電影也是一樣;想拍電影的人不少,選擇放棄的人更多,堅持夢想而成功的人因此永遠是極少數。
不過,即使是堅持夢想,能不能成功還是有些先決條件。像手塚治虫,因為有醫學博士的背景,又有人道關懷,他才能畫出《怪醫黑傑克》那樣與醫學相關的不朽著作;因為喜歡動物與大自然,他才能畫出《小白獅王》那樣的著作。許多看似有趣的漫畫,背後其實都藏有深刻的內涵。
不是愛塗鴉就能成為藝術家;也不是喜歡在課本上畫圖就能成為漫畫家。做一個成功的漫畫家,尤其遠比做一個規規矩矩的醫師更難。選擇這一條路,也要了解這一條路走起來會更為艱辛!
話說回來,當年怪醫黑傑克的問世,曾讓日本年輕人興起一股「立志做黑傑克醫師救人」的熱潮。比起真正執業當醫師,做為一個漫畫家,手塚治虫的影響顯然更為深遠。
要不要鼓勵自己的孩子追求興趣?看看手塚治虫的故事再做決定吧。
(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