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慈最近工作量很大,常把工作帶回家中;跟朋友聚會時,她發現同樣是六歲的孩子,朋友家的小孩已經會讀經、會拼音、還會數數到一○○○,但丫丫好像什麼都比別人慢,林林總總的問題,讓慈慈的心理壓力好大,連帶對丫丫也沒有好臉色,甚至讓自己夜不成眠。
由於慈慈背負著壓力,丫丫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去。這兩個星期以來,因為老師請產假,所以丫丫得重新適應新老師;又由於媽媽加班,她得被送到安親班適應新環境;回到家因為很晚了,媽媽不願意讓她玩玩具,一下子要她數數、一下子又要她學拼音、認國字。某天,丫丫的老師說她水喝太快,一直打嗝,所以在學校吐水吐了滿地;隔天,媽媽又發現她拼音時不停打嗝,還說自己想吐;再隔天,阿姨來家裡時,看到丫丫打嗝打個不停,才趕緊提醒媽媽,最近是不是給丫丫太大的壓力了?
幾個月前《心理科學》雜誌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媽媽抑鬱且表現出負面情緒時,幼兒產生的壓力反應最為強烈。研究人員認為,雖然這是針對三歲左右的幼兒進行的測試結果,但仍然不可忽視父母自身情緒對孩子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一般來說,當孩子突然出現咬手指、撞頭、抓頭、尿床、尖叫、自閉、行為退化……等狀況,很可能就是心理受到了不平衡的壓力所導致。
就丫丫的狀況來看,新老師、新環境、學習這三件事,都是她的壓力來源。因此我認為,當慈慈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的表現時,第一個要做的事,就是誠心的跟孩子道歉,並為孩子的這些壓力源一一解套,才能幫助孩子回到快樂學習的軌道。
聽說,丫丫媽媽後來藉由跟孩子聊天、觀察聯絡簿來了解新老師的狀況,發現這位老師對寫字工整、上課秩序等特別嚴格要求,因此她便經常提醒丫丫,在學校不要常常講話讓老師生氣。此外,她也調整對待孩子學習的方式,盡量給予鼓勵、讚美,增加丫丫的信心;對於讓孩子到安親班的事情,慈慈則明確的告知孩子,哪一天必須將她送到安親班,並在承諾的時間內接她回家。
說到學習的部分,其實不管是課業或才藝,都是許多父母無形中會帶給孩子的壓力來源。雖然努力就會成功,但有些孩子的發展就是比較慢一點,孩子可能不是不會,也不是學不好,就是手眼協調比別人差、理解力還沒開啟、反應慢了一些……因此,需要的是成人多給他一點時間等待,讓他能在自己的步調中前進。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用心陪伴」,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發洩情緒、解除壓力的出口。「有快樂的父母,才會有快樂的孩子!」
您的孩子偶爾也怪怪的嗎?別忘了先檢視、反思自己,再看看孩子是否面臨了外界的壓力,從同理心出發,自然能教養出快樂、有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