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一波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國內企業界裁員或實施無薪假的案例明顯增加,許多人已充分感受到「這波景氣衰退比上一波金融海嘯還嚴重」。總統大選步步逼近之際,百姓面對歷年來最嚴峻的景氣寒冬,經濟議題自應成為大選的主軸,總統參選人應以前瞻的經濟政策來說服選民,別再陷入無意義的口水戰與惡意抹黑的文宣戰。
經建會日前公布十月景氣燈號為黃藍燈,是自八月以來第三個黃藍燈,代表景氣轉趨保守,主要因為工業生產指數、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批發零售及餐飲服務業指數都下降,如果歐美經濟持續走跌,股價指數可能降為藍燈,十一月的景氣燈號不樂觀。在外銷訂單方面,連月來明顯下滑,主計處日前已下修台灣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百分之四點五一、四點一九,明年將陷入「保四」的苦戰。
以出口為主的台灣,最容易受到國際經濟景氣衝擊。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形容,目前國內景氣是「外冷內溫」,未來可能轉為「外冷內涼」。前波金融海嘯期間,國內經濟成長率曾出現負成長,若這波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並導致歐元區瓦解,全球經濟陷入大衰退,台灣能「保四」亦不易。
各組總統參選人忙著推銷「平安福」、「三隻小豬」爭論不休,卻忽視了對百姓最重要的「拚經濟」議題。以出口為例,主計處預估今年出口成長率可達百分之十三,明年將腰斬為百分之五,情勢險峻。目前國內DRAM、面板、LED和太陽能等四大「慘業」陷入經營困境,一旦處理不慎,對社會的衝擊難以估計,各黨總統參選人要如何協助這些產業整併呢?
其次,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新動力。金融海嘯過後,韓國政府積極發展綠能、生技、機器人等十七大新興產業,藉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帶動產業升級;我國政府先前也曾提出發展六大新興產業計畫,包括綠能、生技、國際醫療、精緻農業、文創與觀光。遺憾的是,三年過後,這些新興產業仍不成氣候。各黨總統參選人要如何排除障礙,確實推動台灣的新興產業呢?
第三,提升內需產業的競爭力。歐美經濟若陷入二次衰退,台灣勢必受嚴重衝擊,此時內需產業必須成為另一個支撐經濟成長的引擎。景氣好時,出口一支獨秀;景氣差時,內需產業能夠撐起半邊天嗎?在提升服務業競爭力方面,各黨總統參選人的具體策略為何?
針對歐債危機,樂觀者認為歐洲的領導人最終會整合出解決方案,然而,歐債問題會演變到這步田地,就是因為德、法等國領導人未能展現魄力解決問題,政治的癱瘓導致歐債危機快速惡化。明年歐元區一旦瓦解,其破壞力遠大於前一波金融海嘯,未來無論那一黨執政,都要做最壞的打算。在國民黨的「黃金十年」與民進黨「十年政綱」之外,我們期盼,在此非常時期,各組總統參選人要以前瞻而負責的經濟政策來說服選民、贏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