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地球資源有限,節能、再利用乃大勢之所趨。近年「垃圾變黃金」時有所聞,而往後廢棄物再利用的概念將成主流。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我國廢棄物管理政策由早期的「管末管理」轉變到目前「零廢棄」,強調「源頭減量」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未來政策則將轉變為「資源循環」,也就是資源能「永續使用」。
環保署主辦的「永續物質管理國際研討會」昨日於台大會議中心召開,邀請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環境理事主席Peter Borkey及歐盟、以色列官員等來台,交流各自發展現況、研討未來可行方向。
環保署從法律、政策及行動推動「資源循環政策」,《資源循環利用法》已送行政院審查中。環保署廢管處長吳天基表示,環保署預計民國一○六年時,全國垃圾減量率要達到百分之六十二,資源回收再利用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五,五年內垃圾清運二氧化碳減量要達到一萬五千噸,環保再生產品品質,及再利用價值提升達六十萬噸。環保署所研訂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推動計畫,也將報行政院核定、執行。
我國早期的廢棄物管理的原則是「管末管理」,也就是只管理資源的尾端廢棄物,垃圾清運量曾高達一年八百八十八萬噸的歷史新高量。據環署統計,九○年代初開始轉變為「零廢棄」,講求「源頭減量」及「資源回收再利用」後,垃圾清運量逐年減少,到今年九月為止,我國垃圾清運量較歷史最高量減少比率達百分之五十七點六二;垃圾回收率也提升到百分之五十一點零三。
以往被認為是廢棄物的垃圾,一半以上可以再利用。
垃圾量減少了,回收率提高了,更進一步便是促進回收利用率增加,才能達到零廢棄目標。環保署顧問洪榮勳指出,傳統資源從「搖籃到墳墓」的概念已不符時代所需,未來應以「搖籃至搖籃」概念取代,以完整的循環達到永續物質管理及應用。
歐盟環境部官員Pawel Kazmierczyk表示,歐盟資源效率逐年提升(尤其歐盟十五國最顯著)雖是好的現象,但物質效率卻也有增加;意即再利用率升高的同時,資源也加速消耗,需再改善。今年,歐盟提出歐洲資源效率計畫以及未來十年策略,並規定會員國在二○一三年以前訂定資源效益指標,將相關概念與策略納入國家計畫,以改善資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