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度過七十個春天的我,心中充滿感恩,雖然,就『菱形人生』來說,我的歲月已進入冬的國境,但卻時時回憶著自己春天的快樂,並咀嚼著春天的滋味。……只要望著窗前美景,我自己也立刻變成七十歲少年了。」
隱地,一位殷勤播種耕耘的文學園丁,成就了爾雅出版社,也同時成就台灣文學發展地圖中的一方版圖;更難得的是,編而優則寫,在文學創作上他有了意想不到的豐收,包括小說、散文、評論、隨筆、小品、遊記、詩歌等各類型著作,多達四十餘本,其中一九八四年的《心的掙扎》、一九八七的年《人啊人》、一九八九年《眾生》,企圖為「人生的幽微曲折,困頓纏繞」尋找出口。《人性三書》、《漲潮日》、詩集等,都受到文壇與讀者的熱烈迴響。
台灣閱讀記憶
隱地相信,閱讀與書本的價值,千古不變。他說:「大家不要忘記書本,要繼續閱讀。不要忘記孔子幾千年前教導我們的《論語》,那麼,一百年後的人會比我們更優秀;如果丟了這些,一百年後的人們,可能會變成野蠻人。」
提起一九七五年年,隱地說:「整個社會瀰漫了讀書的風氣,人人幾乎都與書為伍,那個時候的印書量,都是初版就印四千本,而且二刷、三刷,銷售一萬本的書比比皆是。」
面對現在社會因為網路、手機等資訊模式的閱讀,隱地安穩地說,有的時候進步也會有副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人喜歡聽老歌。
回到以前那個樸素,要的東西也不多。都市生活讓人計較,結果我們心裡都有了病了,會覺得別人有那麼多東西,自己怎麼沒有,隱地認為:「通通放下,讀一首詩吧;讀了詩以後,就會發現很多東西都可以放下,很輕鬆。」
守著文學淨土
曾經和爾雅合作密切的作家很多,王鼎鈞、蔣勳、洪醒夫、虹影、愛亞、歐陽子等,都曾在此出版了好幾本膾炙人口的好書。
然而,在這腥羶、叛逆、前衛、虛無的年代,要贏得青睞,並不容易。隱地表示,他發現「作者可以寫個沒完沒了,新聞、八卦、道聽塗說、朋友閒扯,隨寫隨停,隨停隨寫,玩著文字捉迷藏遊戲,也看不出來有什麼『經過設計的紊亂』」,也因此,持續了三十一年的爾雅年度小說選停辦,這當中,除了銷路遞減的影響,更主要的原因是「選入的小說愈來愈難看,作者競逐著艱澀的風格,製造文字障,失去說故事的能力。」
不過,即便世風轉換,隱地仍認為,出版業前仆後繼的精神,永遠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