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雨稍歇,連日來被擠壓得喘不過氣的晦澀天空,午后總算鮮活地甦醒起來,露出難得的笑靨。淡淡的陽光正透過寬闊的大格窗子射向桌面,在沙漏流向三分之一刻度的瞬間,老作家正舉起燒水壺,用沸水沖出陣陣茶香,帶著阿里山霧嵐滋潤的山林之氣,盡情融入周遭濃密的書香之中。
這是台北最新一處風景,也是台北愛茶人同時擁抱書香與茶香的最新地標;甫開幕的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與古樹旁的古蹟舊館,在綠意環抱愜意空間,從今天起,正式以古典與現代交錯、書香與茶香共舞的氛圍,迎接所有的文學人與愛茶人。
紀州庵可不是尼姑庵,在一九一七年的日據時期,她可是最受日本人喜愛的水岸休憩區「川端町」內,由日本平松家族經營的著名料理屋,坐落台北城南、新店溪畔(今天的同安街底、水源路旁)。當時聚集了許多料理屋、茶館、藝伎館,吸引不少日人在此宴客飲酒,不僅深受日本高階軍官喜愛,由於距離南機場頗近,二戰末期也曾作為神風特攻隊受賜天皇御酒的所在。
追想半世紀前的文學風光:日本著名現代詩人北原白秋於一九三四年訪台時,曾在紀州庵接受台北鄉土歌謠研究會「若草會」招待晚餐。戰後由省府接管為公家宿舍。
一九六○年代逐漸轉化為現代文學重鎮,以紀州庵為中心延伸至廈門街、牯嶺街一帶,文學報刊及出版社林立,孕育出林海音、余光中等多位現代文學作家,而爾雅、洪範、純文學等出版社也不約而同設立於此。其中小說家王文興還曾定居於紀州庵,著名小說《家變》就是以此處為背景撰寫;可說文學氛圍十足。
因此紀州庵於二○○四年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就特別將此地規畫為「台北文學森林」,園區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紀州庵本館、紀州庵新館、公園綠地與停車場。可惜因屋旁的離舍還有住戶不願遷離,因此古蹟重建工作一拖再拖,預計明年才能動工修建。
反倒是隸屬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下的《文訊雜誌社》,已於今(二○一一)年六月與台北市文化局完成簽約,接手紀州庵新館的營運。
由《文訊》雜誌接手後,除了一樓大廳不定期推出各種文學展、二樓演講廳與三樓教室經常舉辦各種文學講座外,一樓左側在文訊總編輯封德屏的精心規畫下,作為「文學茶館」,嚴選文山包種、木柵鐵觀音、凍頂紅水烏龍、阿里山鄒族手採有機茶、花蓮舞鶴蜜香紅茶,以及紅印內飛普洱茶磚等好茶,讓朋友們在濃濃文學芬多精的薰陶下,看展覽、聽講座、品好茶。
在茶藝已普遍走向家庭的今天,經營一座文學茶館並不容易,讓我們像三十年來支持《文訊》雜誌一樣,盼望所有的好朋友共同疼惜,相邀來聚會、鬥陣來喝茶吧。
(地址:台北市同安街107號電話:02-234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