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治華 愛與關懷 攀登心靈高山

杜晴惠 |2011.11.26
2194觀看次
字級

政府官員身旁的貼身隨扈相當吸睛,他們通常身材俊碩、氣宇軒昂,加上受過槍械射擊、武術、拳術,甚至是特殊駕駛訓練,給予人武功高強、穩重值得信賴的感覺。目前任職於保六總隊的金治華,就曾經擔任法務部前部長王清峰、交通部前部長蔡堆,以及內政部部長江宜樺的隨扈。
但這份隨扈工作並不輕鬆,每日生活作息配合長官行程,值勤時必須全神貫注,不容稍有差池。他還記得擔任法務部前部長王清峰的貼身隨扈時,他每天五點起床,從住家桃園驅車北上,準時接到部長進辦公室。法務部工作繁重、行程緊湊,尤其遇上媒體大陣仗與陳情民眾,他必須一人抵擋,而部長幾乎日日工作至深夜、甚至凌晨,他也亦步亦趨,寸步不離。
之所以對於這段日子印象特別深刻,並非無法承受工作壓力,擁有超人般體力的他,同時進行著研究所進修課程,試圖挑戰自己的身體與意志力的極限,他相信:「任何夢想只要付出努力,都可能實現。」

他和高山一點都不熟
夢想與現實之間總有段落差,幸好他有支持他實現夢想的另一半,還有願意讓公務員一次休二十多天長假的長官,王清峰回憶說,有一天,金治華突然跟她說要去非洲登山並為當地的貧童蓋廁所,還要籌措經費,「年輕人有此『雄心』及『愛心』,豈能不支持、不贊助?……我當時實在是太忙,根本沒有想到要問他,為何要跑到非洲去登山?在我心中,反正就是去登山,只是換了一個地點而已,何況一點都難不倒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是研究所裡『體驗與冒險教育』的一門課程。這門課在台灣的教室只是籌備工作,主要的教室遠在千里外,高達五千八百九十五公尺的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火山』及第二高峰『肯亞山』。」
金治華參與的學校冒險教育計畫,除了登山,還必須在國內募款為非洲小學蓋廁所,將台灣人的愛傳到坦尚尼亞。
對於一個從小好動的孩子,凡事需要用到「體力」的事確實不難,他說舉凡能夠讓他徹底汗流浹背的球類或跆拳道,一概能照單全收,但在決定參加攀登非洲第一高峰的計畫前,他說:「我跟山一點都不熟!合歡山、玉山、雪山,有聽沒爬過!」還一度以為阿里山是座「難度頗高」的山。
這趟非洲之旅,真正的難度超乎想像,他說:「雖然我熱愛冒險,卻不戀棧危險。」他並不鼓勵缺乏計畫的冒險。出發前,寫了五封信給父、母、妻子及兩個寶貝女兒,回來時看到五封信還靜靜躺在抽屜裡,他實在開心極了。

人生至少一次大旅行
迥然不同的異地經驗讓他大開眼界,學會獨處反思。當了一輩子的警察,他趁機把鬍子留長,改變造型,徹底放開平日公務的束縛。在甫出版的《擁抱吉力馬札羅的天空》一書中,他寫下這趟旅程對他的改變,他說,這段冒險讓他認清自我的核心價值,學習對大山謙卑,對萬物謙卑,對文明做深刻反思,「文明成果讓一切都變得便利及舒適,卻會讓人逐漸失去生存的能力,而山上的體驗會讓你拾回這些本能。」
儘管行前和夥伴做足準備:體能訓練、籌畫、募款……,到了非洲,還是不免抱怨為何大老遠飛到這個酷熱又酷冷的地方,揹著重裝備幾天幾夜的行腳,更慘的是,最後登頂時,還一度因高山症考慮「攻」或「撤」。
在艱困的環境裡,他真實體認到登山百分之八十靠心力,百分之二十靠體力,「登山的目標不完全是為了登頂,旅途中每一步、每一個轉彎處,都可能是改變你一生的轉折點。」也學會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有時必須「化零為整」,學會將「負面情緒」昇華為「正面思考」,「我們很習慣『隱藏』,縱使在人際間有任何不滿及難受,我們都還能理智的隱藏真實情緒,然而在山上,我親眼目睹人在極限的真實情緒,是很難藏得住的。如今才了解那代表一種宣洩的痛快,過程中我也感受到夥伴彼此的扶持與關心。」
警校畢業後在工作上一路平順的金治華,只想用行動證明,每個人都應該追求讓自己生命精彩的機會。


一堂生命企業管理課
金治華參與的這門經營管理課程,是由國立體育大學教授謝智謀與吳冠璋共同開設,謝智謀說,這門課程從一九九九年開始,以體驗反思為本,進行無圍牆教室的授課模式。起初從大學部開始,二○○五年後MBA課程也加入,以「僕人領導力」為主題的CEO(C代表Caring,E代表Expedition,O代表Overseas)課程,遠征與關懷是不可或缺的內涵。
目前為止,這門課程的學生曾經遠征美國國王峽谷、阿拉斯加獨木舟、攀登喜馬拉雅島峰、挑戰吉力馬札羅與肯亞山 、紐西蘭南島自行車、攀登青海玉珠峰。過程中學生必須自行構思募款活動,所募得的金錢用於關懷弱勢,他們曾幫助過中輟生、八八水災受創青少年,還在第三世界地區蓋教室、蓄水池、廁所、辦夏令營、義診、並且資助當地孩子就學。
誠如吳冠璋所說,平凡人做平凡事,要如何活出不平凡人生?這幾年台灣推廣青年壯遊,鼓勵年輕人踏出自我的設限,認為年輕就是要出去闖,去體驗人生,但踏入社會之後,工作、結婚、小孩、買房子,一轉眼人至中年,難道不能有「不一樣人生」?
金治華在二○○八年計畫中擔任CEO(執行長)角色,負責帶領同學完成任務,他必須以身作則,而且服事他們,實踐僕人的領導精神。
吳冠璋說這一屆除了攀登吉力馬札羅山與肯亞山外,也為孩子做了許多事,幫學校蓋了六間廁所,以相機記錄社區,回國之後,仍繼續募款,捐給家扶基金會還有非洲WAMATO小學。
服務公職十四年,有善於持家的老婆和一對可愛的女兒,金治華卻為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計畫」,選擇重新進入校園,希望將課堂上所學落實在非洲的旅程中,「在過程中充分享受心靈的躍動,有機會認識自己、坦然面對自己,並且樂於分享,在工作之外影響他人。」吳冠璋說這才是這門課最重要的精髓。

從忍受孤獨 到享受獨處 
文/金治華
獨處讓我思考透徹,獨處讓我靈光乍現。一個人身處海拔四千兩百公尺的山屋裡會孤單嗎?其實我滿珍惜這樣寧靜的環境與機會。我喜歡跟我的思考獨處,人有時候只需要影子的陪伴。
今天是我們在非洲的最後一天,沒有安排任何行程。我依舊起了個大早,眼見夥伴都還在補眠,獨自下樓吃早餐。
現在的我很享受有個地方可以坐下來,寫寫紀錄或是發呆也好,總之,什麼都不做就感覺舒服。看路上行人往來穿梭,靜靜觀察非洲人的生活,一個人揹著背包流浪,沒有目的地閒逛,面對完全陌生的人事物,看到新鮮的東西就隨時停下腳步,看到特別的東西就嘗一口,四處走走停停,我發現在非洲愈來愈享受這種獨處的感覺。
當時我完全沉浸其中!獨處就是自己和自己相處的過程,也是一種生命的成長與學習,一個人單獨面對自己、面對自然,不管在山中或是城市,過程中我從「忍受」孤獨,轉變成「享受」。
盧梭曾說:「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閒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我的感覺雖然不像盧梭那般極端,但在當時確有某種程度的契合。
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獨處,如何善用獨處,思考對生命的認識、思考讓自己幸福的方式,那才是獨處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我想起一句話很有意思:「請不要害怕和自己在一起,自己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只是我們不太習慣而已。」(本文摘自華品文創出版的《擁抱吉力馬札羅的天空:愛、關懷與冒險》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