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潔
一支支看起來毫不惹眼的藺草,竟然也能編織成可愛的小飾品,現年八十歲的黃嬌阿嬤就有這一手絕活。
住在台東市的黃嬌阿嬤,目不識丁,卻無師自通,憑著一雙靈活巧手,編織出十二生肖、手提袋、螃蟹、向日葵、靈芝等擺飾品,作品精巧細膩,不僅很受國內民眾歡迎,來台東旅遊的日本觀光客尤其鍾愛。
但這藺草編織藝術,並非台東特產,它是苗栗苑裡地區的百年傳統產業。早在清朝末年即開始流傳,從日治時期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廣受日本人歡迎,民國二十五年外銷興盛時,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居台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產值僅次於糖和米,尤其台灣光復至大陸淪陷期間,更是達到高峰,為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
編織作品獲獎連連
原籍台中清水,而後遷移到台東市定居的黃嬌阿嬤,是台灣東部僅存的祖母級素人藺草編織藝術家,小時候她曾住在台中縣沿海地區,那時候還沒有機器代替人工,小女孩就得幫忙家人,學習編織草帽和草蓆的技藝。沒想早年學會的這項編織技術,日後竟會變成眾人喜愛的藺草編織藝術。
黃嬌阿嬤回憶孩兒時:「當年正風行大甲帽蓆家庭產業時,從小就耳濡目染跟著親友學編藺草帽,結婚後夫家依舊務農,直到遷居台東市後,才又重拾編織藺草帽手藝,做草編創作和教學工作。」
阿嬤慧心巧手編織做出來的藺草編織作品,在國內獲獎連連,包括台灣省美展工藝類佳作、編織工藝獎、傳統工藝獎、國家工藝獎入選、南瀛美展等,全都榜上有名。
黃嬌阿嬤說,重溫藺草編織手藝,剛開始時只是興趣,後來發現傳統的藺草編織技藝,在現代工商社會中已迅速失傳,如果不及時傳承和創新,恐怕很難保存這項技藝。她從平面的起底到立體結構,再從草帽、手提袋,逐漸到各種立體塑形的故事題材創作,四十多年來不間斷。
東台織工藝界傳奇
藺草編織所使用的材料,早先是從清水、大甲等地購買而來,後來為了取材方便,黃嬌阿嬤的老伴林松柏阿公,特地從台中清水引種,在台東市郊住宅前的農地,闢出約三厘地的水田,專門栽種三角藺,從栽培、採收、曝晒,都由林松柏阿公一手包辦,讓黃嬌阿嬤所需材料無匱乏之虞,隨心所欲地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其中有一些很實用的手編吊飾、手提包等,街坊鄰居極為喜愛,紛紛前來訂製購買。
平時在女婿經營的幼稚園幫忙的黃嬌阿嬤,閒暇時間就沉浸在藺草編織創作,目前她還受聘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擔任技術講師,各縣市文化單位也競邀她參展,最遠還曾應邀至美國、法國、義大利巡迴展覽,透過藺草編織工藝作品,和民眾分享她用一支支藺草紀錄下來的生活體驗。
黃嬌阿嬤並不識文字,因此創作時也從來不打草稿,從日常生活與生命經驗取材,在台灣的藺草編織藝術範疇中,編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