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千字文》於北宋乾德三年(西元九六五)刻成,吳遷祚立碑、夢英篆並題額、袁正己楷書,安仁和鐫刻。
沙門釋夢英,宋代高僧,號宣義、臥雲叟,北宋衡陽郡人。時人稱其正書為第一,篆次之,分隸又次之,時至今日夢英以篆書留存最多,傳世書跡有《篆書千字文》、《篆書夢英十八體詩刻》、《說文偏旁字源並序》及《論十八體書》。
北宋繼漢代之後興起一陣復古風氣,宋人輯錄前代古文籀篆並視為專門學問,例如徐鉉考訂《說文解字》、宋郭忠恕編纂的《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這些著作是東漢許慎以後,又重新考證及整理古代文字。
夢英書法有古風,以瘦硬的玉箸篆形式表現,這是繼承了李斯及李陽冰的傳統篆書風格。篆書自秦李斯至唐代李陽冰,以玉箸篆成為篆書主流風氣,北宋徐鉉晚年直追李斯,試圖復原秦篆風貌,這是以官方形式呈現。
在北宋民間有另一種篆書樣貌出現,夢英的篆書除承襲二李風格之外,亦上溯古文字,字體結構有鐘鼎金文、古貨幣文、石刻篆額、璽印文、簡牘等書體,使其篆字結構多樣,與傳統篆書形式有別。
因此,夢英篆書有褒有貶。宋人陶毅於《夢英篆書千字文碑序》即讚曰:「史籀沒而蔡邕作,陽冰死而夢英生。」另有貶抑者,清人畢沉於《關中金石記》評議:「夢英以篆法自名而體多間架,筆趨簡易,不如少溫(李陽冰)之安詳端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