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像狐狸悄悄走過這片土地」,「風在夏日攥住橡樹的船帆,把地球扔向前去。」
川斯楚默被認為是二次大戰以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瑞典人從中小學開始,就讀他的詩歌了。
川斯楚默繼承並發揚了二十世紀詩壇的現代主義、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技巧,通過精煉、清新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描繪,把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一切展現出來,由此也揭示了人類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他的作品大量使用隱喻,富於畫面感,彷彿以簡單圖形勾畫日常生活和自然。川斯楚默的作品,顯現內省,美國《出版者周刊》認為他的作品帶有「神秘、易變和傷感」色彩。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說,川斯楚默的作品涉及「死亡、歷史和記憶」,這些元素「凝視著我們、造就我們,讓我們變得重要,因為人類本身就是一種牢籠,而所有這些元素就匯集在一起。」
一年就寫兩三首詩
他曾對媒體說:「我一年就寫兩三首詩」。他的作品不斷獲得國際文學大獎,如國際詩壇著名的格理芬詩歌獎、布理德伯特獎等。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說,「他的作品真不多,你可以把所有作品匯入一本不太大的口袋書,他不是多產的作家。」
簡練、細膩,充滿深刻的隱喻
瑞典文學院的授獎聲明,並形容川斯楚默的作品「簡練、細膩,充滿深刻的隱喻」。讚詞說,川斯楚默的詩集大多以精簡、具體和深刻的隱喻為特色,死亡、歷史和自然,是他作品中慣見的主題。
川斯楚默,這位北歐文學巨匠認為:詩人創作應不斷擺脫自己的過去,並強調不要成為自己的學舌者。
川斯楚默詩作的第一位中譯者北島說:「他寫得很慢,一輩子只有一百多首,結成全集也不過一本小書而已,但幾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跡。」詩人北島表示,「我的《藍房子》一文就是寫他。」
一九九○年,川斯楚默在中風導致右半身癱瘓後,仍堅持寫作。
台灣譯本 拭目以待
二○○四年他出版了詩集《巨大的謎語》(The Great Enigma),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部作品。
因為與中國有這一段交往,詩人的作品被大量譯成中文並出版。據了解,十年前,《川斯楚默詩全集》由翻譯家兼詩人的李笠翻譯成中文,並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兩年後,河北教育出版社發行了由詩人董繼平翻譯的《川斯楚默詩選》,為其詩歌在中國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馬悅然翻譯川斯楚默的詩集《鳳尾船》以及俳句《巨大的謎語》,近期將在台灣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