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很簡單的追思會,場面不大,設在五星級大飯店的一個廳內,入口處張貼著:「陳碧蓉女士紀念音樂會」。接待員請來客簽名後,發給一個白色綁著藍色細絲帶的環保袋,內裝一瓶礦泉水,一本小小的文集,及一份《人間福報》。
兩百多個位子在典禮之前已坐得滿滿的,來賓都很安靜,只有室內樂團的演奏樂音悠揚。現場吊掛著幾串白色的紙花,簡約而典雅。
它確實也算是音樂會,因為是以歌聲開場,以演奏結尾,兒女和孫子女都上台唱她喜歡的歌、演奏她愛聽的曲來獻給她。
精采人生 多才多藝
現場兩個大銀幕,依時序播放著她不同年代的照片,於是兩個小時中,來賓透過這數百張的照片,以及她的長官、故舊、好友、親屬代表一一上台的講述,而能概略地回顧了陳碧蓉女士多采多姿的一生。
陳碧蓉女士世壽八十四,以她走過的年代來看,她功業的表現及家庭的成就,是同年代裡少見的異秀和圓滿。除了因為出身書香門第,根基良好,更因為她的智慧和努力,以及眷顧朋友家人的愛心,福慧俱足。
前台大校長孫震上台講述了陳女士的台大歲月;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則敘說陳女士在文大十九年的文化貢獻。而等到她的摯友代表、台大校史館館長林光美一上台,陳女士整個人的形象都「活」了起來,原來她除了是位優秀的圖書館行政專才,更是個廚藝精湛的主廚;是個朋友有難一定會伸出援手的好人。
無盡追思 音容宛在
接著,是姪子陳國偉和姪孫陳建文上台,來追念他們的「阿姑」和「姑婆」。陳國偉口中的「阿姑」永遠像個年輕人般神采奕奕,而她大姊頭般的個性,連他的員工都會在母親節時向她致意,她真是一位「跨姓氏的媽媽」。
而陳建文心目中的姑婆則是「天賦異秉」的永不老者。她一個人掌廚絕不需要幫手,常常以一桌好菜讓晚輩們大享口福;她會使用e-mail,是電腦達人;她獨立且自信,把台北市的公車路線摸透透,晚輩要開車送她返家,她永遠是微笑著說:「免送!」
陳建文很感性地說,懷念姑婆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像她一樣,在人生中走出自己的道路;他彷彿感覺到姑婆就在現場,微笑著向大家說:「免送!」他要大聲地向姑婆說一聲:「謝謝您,我們很想念您!」
接下來,三個子女依序上台,是追思會氣氛最哀思的時刻了。大女兒唐徽,用了很大的力氣,才讓自己講得出話語;二女兒唐音和兒子唐慰祖,也都講述著自己和母親之間,特殊的情感記憶,以及深濃的母子親情。三個子女盡量以平靜的語氣,表述對母親無盡的敬愛及不捨,台上的人控制著不哭,台下的人卻拭淚頻頻,感動著陳碧蓉女士和家人之間深情而終須訣別的傷懷。
一生示現 給予分享
然而誠如大女兒唐徽所說的:「如果媽媽在場,這應該是她贊同的方式」。秉持著對母親的了解和愛,三姊弟共同為媽媽辦了這場追思會,也等於是世俗的告別式,用這樣的形式向母親平生交遊的人士秉報:母親已遠離。整場追思會氣氛哀而不傷,與會的來賓們,幾乎全程參與,很少人離席,大家都靜靜地沉緬於和陳碧蓉女士交誼的回憶裡。
這是一場很簡單的告別式,不收奠儀,不奏哀樂,不設祭儀,氣氛卻莊嚴無比。而每個來到現場致意的人,離去時都感覺心裡有一些東西。陳碧蓉女士一生都在示現「給予」和「分享」的德行,連她的追思會,也帶給他人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