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思了十年,花三個月完成《小王子流浪記》,雖然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偶爾聽見,有人還在讀小王子,心中仍有像花朵含苞等待怒放的悸動。
寫了小王子,大家把我當成小王子;寫了小王子,大家愛問,後來呢?頻頻關心書中的男主角的去處。時時有人詢問:後來呢?
是呀,後來呢?
後來,我進了佛學院,四個月後,落髮出家。出家那個夜晚,坐在北海佛學院的「金剛台」,習習涼風,天上彎月如鉤。那一襲僧衣盛滿月光濤聲,抗拒出家的我,終於疲倦了,當髮絲落地時,心清如碧潭,映現著,渺小的生命在渴望要奔向一個無垠的青天。那夜,我在金剛台上睡著了,像風依偎著草原,像星戀著暮色……憶起年少時,讀《紅樓夢》,賈寶玉與無邊無際的白雪融成一體,這顆輕狂痴愛的頑石,終究看破情愛的虛擬,富貴如鏡影。比起寶玉,我是幸運,不需要經歷那麼幽暗的路途,就看到這片雪景。
後來呢?
最遠最近的後來,是你我都必須面對死亡的結局。佛陀在悉達多的後來,由於遊四城門,看到老、病、死的真貌,回宮後,悉達多的心已不是王子,而已經轉換成一個渴求終究答案的行者。
後來,悉達多騎白馬出城,脫下王子的華服寶冠,走往修行的森林。再後來,悉達多悟道了,成為佛陀。這是悉達多的後來,那麼,我們的後來呢?貪婪愚痴依舊,啼哭熱惱依舊,誰能許我們一個圓滿的後來呢?
有部韓片叫《心臟的跳動》,劇情很簡單。一個母親為了她的女兒要作心臟移植,昧著良知,把還有一口氣的婦人帶往手術室。她認為她沒有做錯什麼,因為所有的母親也都會這樣做。這位母親的告白,讓我感覺真的很恐怖。佛陀時代「鬼子母」的故事,在自己小孩面前慈愛無比的羅剎女,每天都到舍衛城抓人家的小孩,活活吞食。佛陀為了讓她看到自己,抓了一個她最愛的孩子,藏在缽裡。鬼子母嚎啕大哭,神志錯亂。佛陀和她的對話,是顯現人性自私愚痴最經典的。
「慈悲的佛呀,請您把我的小孩還我,我願意做任何事,只要我的小孩重回我的身邊,我什麼都可以做。」
「你有五百個孩子,也才失去一個,又何妨呢?」
「佛呀,我的五百個小孩,每一個都像我的十指相連,一個,我也不能失去。」
「你失去一個就這麼痛苦,別人家最多也只有三五個孩子,你怎沒想過你把人家的小孩當食物,那些母親心裡的痛苦與悲傷呢?」
「佛呀,我錯了。我願意接受您的處罰,只要您把我的孩子還我。」
「從今以後,你要誓願守護天下的孩子如你的孩子,不可再有傷害的舉動。」
如果你要一個圓滿清淨喜樂的後來,那麼請你把遇見的每個人,都當成你的小孩守護,當成佛敬重著。就算他們顯現的是某些惡質,你也清楚,他們是來幫助我們更勇壯,同時也讓我們更堅信,菩薩柔美純淨的面貌,是寬容,是理解眾生的恐懼。
後來呢?你的後來,由你自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