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雨絲風片裡,濃春煙景似殘秋。想起詩句的意涵看看眼前的秦淮河岸,在這深冬大寒日,它是很有感受的場景。惟一不同的是冰寒下的河畔街景,人聲鼎沸處處喧嘩不靜。沒有目的的閒逛,似乎成為趕集式熱鬧,是個春潮、晚急心緒冷時,正沒入幽雅不再的庸俗裡。
文化底蘊深厚的秦淮文明,就在數十年前,仍然保有長岸飛絮掛高柳,文人雅士不畏寒地在尋求情思開發與人情鴻志。仿李香君或作詞吟詩茶樓酒肆的民間傳奇,或軟軟輕喏的崑曲、霓裳水袖的舞姿,真切地展現迷人的千里風煙。
還得體驗一下夫子廟前的貢院,氣勢磅礡的院落,二萬多個的考生公房,雖然人影不見,人聲彷彿尚存。這是科舉中國取士的必要設置,它象徵著勤奮、進取、進爵、升官的希望,也是知識多寡的檢驗所、氣節養成的開端。雖然不肖考生也可能做出暗地勾當行為,但邪不勝正的循環教養下,誰不佩服正義出場的狀元們。
傳說的故事優美溫馨,王獻之的桃葉歌: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於是崔顥、劉禹錫、杜牧、楊萬里、范成大等接踵而來,春風來、秋雨飄、那風、那雪都構成文人興味的資源。加上感時應景,從內在修為到外在景觀,看劉禹錫詩作:「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勝心中為之一震。而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亦然在人情上徘徊不已。
文人墨客無力左右時局,不如商賈光耀門楣,但卻是才德修為的典範,也是社會價值的基石。令人感動的歷史故事傳述,都是文化深度的供應者。而今商機借文化外象營造熱鬧氣氛,顯然是喧賓奪主已不復斯文在茲的文質呈現。
商品過多,文化成分減少,實在有種「秦淮河道霓虹,昔否難覓柳岸空,往日香君吟唱處,而今迷情網咖中」。
秦淮河文化再造新機,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