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海】六度─持戒

杜荷 |2011.08.05
979觀看次
字級

《新加坡聯合早報》年初時刊登過一篇投書,是作家李承璋訪台五天後的印象,文中說到台北捷運沒有你推我擠、霸占博愛座;乘客踏上電梯時,還會自動站在右邊,讓出一條通道……這些現象在新加坡很少見的。

文章刊出後大家才發現,原來在一位新加坡人眼裡,台灣竟如此有禮守秩序。

我們身處其中,早已視這些公共禮儀為生活一環,不需刻意便自然遵守。六波羅蜜的持戒也是如此,許多人認為戒是教條、是束縛,因而心生畏懼。但是當戒條成為生活的一環時,就不需要刻意,《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因為,持戒已是身心行為的自然流露。

對於習氣重的凡夫來說,要達到戒法要求畢竟有很長的距離,所以需要像政令宣導般,讓人有條約可參考,有階梯可依循漸進學習。

大乘菩薩道的六度實踐法,將持戒的「戒」由自向外分為三種: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是要人「諸惡莫作」,因此設定條規,例如:五戒,不可以殺、盜、淫、妄、酒等,讓人如法授持,收攝身心。

除消極的叫人「不要做」以上那些壞事外,菩薩道戒條還積極地教人應該「怎麼做」,所以「攝善法戒」要人「眾善奉行」,廣做一切善事,積集福德和智慧。

而「饒益有情戒」更是主動出擊,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

饒益有情戒的目標太過深廣,凡夫容易心生怯弱,懷疑自己怎麼可能做得到。在大陸遼寧錦州有位八十來歲的老伯李桂林,所住社區裡有二、三十戶人家,由於亂丟垃圾,長年下來就在社區旁堆出一座山。李桂林無意中發現垃圾山把下水井蓋壓在底下,偏偏小巷地勢又比其他地方低,因此附近的水全都積在這兒。

剛開始他找人一起來清,結果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管。最後,他只好自己用兩個竹籃子花了三年時間,將山給移開了。

別因為害怕目標太遠太廣,就不敢發願,大願也要從實踐中開始,重要是願不願意跨出第一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