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或者是地區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全然取決於政府的政策、人民的經濟水平等等因素,而在於一般老百姓心裡普遍存在的生態價值標準,簡單的說,就是土地使用者對被使用物的珍惜程度決定生態的好與壞。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筆者二○○八年曾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因而有機會參加了一次生態保護的會議。此會議是由當地的動物園召開,附帶一提,北卡的動物園是一個完全參照大自然原始情況所規畫完成的,園區內丘陵起伏、樹木茂密、湖泊小溪等等自然條件都被完整保留,除了動物園所引進的各種動物外,各種野生動物和遷徙的侯鳥也經常駐留於此,儼然是一個天然的動物世界。
動物園方面找來了各種專家,所討論的主題是如何保持園區的生態問題。而讓我十分驚訝的是,如此勞師動眾的原因,居然是一個非常小的議題。
由於動物園的外面有一個停車場,一般遊客都是先將車停好後步行進入園區,而園方認為,來訪的車輛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油漬,他們擔心一旦下雨,這些油漬會被帶進湖區或是水源,造成的汙染而危害到動物的健康。
會議之後,我走在停車場上面,反覆的檢查地面,發現所謂的油漬其實少得看不見,如果不仔細去找還真是找不到。而美國人居然會為了此些微的汙染,而緊張兮兮的大作文章,實在是令人不得不佩服;相形之下,中國北京的動物園,別說停車場的小油漬,就是景區內嚴重數倍的汙染也無人在意,這也就難怪在北卡所看到的動物都皮毛亮麗並且充滿活力,而北京的熊貓,個個都灰頭土臉的,看起來就像是台灣黑熊了。
「細節決定一切」,這是創作時的至理名言,美國人對自己的生態環境要求標準如此高,自然他們的生態就維持得好,這並不是來自政府的要求,而是一般人共同的價值觀所成就的。在當地有一百萬的人口,而同時也存在了約一百萬頭野生鹿,如此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環境,畢竟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