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典故】晨鐘暮鼓

心文 |2011.03.31
3908觀看次
字級

「晨鐘暮鼓」又作「暮鼓晨鐘」,是指佛寺中早晚報時或召集大眾之用的鐘、鼓。據《十誦律》記載,有一次布薩時,比丘們不按時集會,先先後後入室;佛陀就說:擊打犍槌或鼓等來召集大眾!故知寺院鐘鼓之制,乃源自印度。

犍椎在《增一阿含經》也有提到:「阿難(中略)即昇講堂,手持犍椎並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眾者盡當普集。」可見「鐘」是佛教「犍椎」之一,作為「誦戒(布薩)、用餐、聽法……」等敲打集眾之用,所以也稱為「信鼓」。

之後衍生為在寺院中以擊鐘鳴鼓,作為早起夜寢的號令。進而加入讚誦之中,配合唱念,以音聲作佛事,有助大眾升起虔誠恭敬之心;即所謂「伎樂供養,莊嚴道場」。因而晨昏撞鐘擊鼓便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且自唐宋以來,各大寺院多於佛殿兩側建鐘鼓樓,作為懸掛鐘鼓之用。故有「左鐘右鼓」之稱。

現今寺院於清晨先敲鐘三陣,各三十六下,總計一百八零下,幽遠長揚之鐘聲,主要是提醒僧眾起床修持;之後擊鼓三陣,以為早課之始。晚間則先擊鼓三陣,後敲鐘三陣,作用也是提醒修行者,寤寐之際仍要保持警覺,切莫昏昧懈怠。因此,清晨先敲鐘,夜暮則先擊鼓,故稱「晨鐘暮鼓」。

尤其「鐘」對於修行有諸多功德,據《百丈清規證義記‧法器章》載:「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因此,鐘除了作為僧堂規律、行事報時之器,也有警惕與自勵(精進)之用。

又《增一阿含經》:「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是指叩鐘時,可先默誦〈鐘聲偈〉:「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同時觀想地獄受苦的眾生,聽聞鐘聲之時,暫得離苦。或祝願一切眾生聞鐘聲、斷煩惱而覺悟,則功德利益更大。

故知「晨鐘暮鼓」,原意「集眾之用」外,亦衍生為行事報時之器。或引申為使人警惕、覺悟之義,或指歲月推移,循環不已,一如盤山禪師之喟:「十二時中何用心?晨鐘暮鼓自分明。」若是十二時中皆用心,行者必能安住身心、精勤勇猛,堅毅於修道路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