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草千字文(局部)
這件〈真草千字文〉墨跡作品,是以真書(楷書)、草書對照的形式排列而成。
作品的右行是以楷書寫成,用筆一絲不茍,法度謹嚴;左側則是草體,每個字亦各自分立,沒有牽絲的連綿走筆。
但,運筆的圓潤精熟,字形飄逸之中猶存古意,其書法風格溫潤秀勁兼而有之。
不難看出此書有承襲祖法,有王羲之風骨,但不同於王字,是一種簡靜安閒的書體。正是智永禪師精勤於技,能取其精華,又不失晉人逸氣的特殊處。
智永禪師,乃魏晉南北朝與隋朝年間的僧人。幼年時與兄孝賓俱入道出家,名「法級」,因居永欣寺,人稱「永禪師」;俗姓王,是王羲之第七世孫,即王徽之之後。
彼時,智永出家後居永欣寺閣上,刻苦學書,未曾間斷,三十餘年寫禿之筆積累如山,達五簏之多,因掩埋成丘,命名為「退筆塚」。
蓋此時其筆勢飛揚、筆力傳神,求書索字者接踵而至,將寺之門檻踏破,乃以鐵葉裹覆,後世有「鐵門限」之典故流傳。
永禪師其書法造詣深厚,草、楷皆工,曾寫〈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間,江東諸寺各施一本,真草二體,為其傳世代表作。
〈真草千字文〉宋代米芾於《海岳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又蘇軾亦有評論,云:「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書代表了隋代南書的雅逸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