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日本電影《一公升的眼淚》的人,很少不被感動的。現實生活裡,一樣有和主角類似遭遇的人,而且為數還不少。
日前,我在訪問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的創會理事長時,就聽到許多真實的故事,讓我的眼淚差點掉了下來。
朱理事長解釋給我聽,小腦主要是控制身體和四肢的肌肉協調,小腦一旦萎縮,肌肉就缺乏張力,無法平衡,不僅走路有問題,無法動作自如,連說話、寫字、吞嚥甚至眼球的運轉都會出問題。但是,病人的大腦卻始終是清晰的,到最後,只有躺在病床上,一切都必須仰賴別人照顧。
這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在早期醫學不發達的年代,根本沒有人瞭解,偏偏它又是種遺傳性疾病。於是,有這類疾病的家族一代傳一代;有人明明是三代同堂,非但無法享受含飴弄孫之樂,反而到了七、八十歲還得照顧發病的兒孫;有人一家七姊弟,除了大姐以外,弟妹們個個罹病;也有人因為生病,被另一半拋棄,最後只好回頭投奔原生家庭,讓原生家庭的負擔更是加重。
有這種疾病的人,原本比例不是特別多,可是,在代代相傳下,卻成了罕見疾病中最大的族群,罹病的家族,幾乎每一家都有一頁長長的故事。
這些故事裡,有十分感人的,也有讓人心痛的,每個人的境遇各不相同,可是,幾乎全都有說不出的辛酸與淚水。
罹患小腦萎縮症的病患一開始發病時,常會走路搖搖晃晃,兩腿微微張開,加上有病的又不是一個個體而是整個家族,協會的成員把自己稱做「企鵝家族」,相互扶持,也相互鼓勵。
不過,若以為這個「企鵝家族」的成員生活都只有悽慘沒有快樂,那倒也未必;有許多兄弟姊妹們彼此感情非常好,還沒發病的照顧已經不良於行的,甚至還推著輪椅帶他們四處旅遊。一位家族成員表示:「要感謝這種病,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才會這麼好。」
而已經發病的「企鵝」們,也有不少活得十分努力;有人演講出書,有人回過頭來心疼當初發病時情緒不穩的母親;更有被檢查出帶因但還沒出現病徵的年輕一代,決定不管怎樣都要承擔……。
聽了許多企鵝家族的事,也看到協會的這一群人是多麼認真在過日子,忽然覺得:健康的我們,是不是該感恩我們的父母?同時,趁著身體還不錯,生活也過得去,是不是也該對這個社會多一點付出?(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