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嚴經》的記載,善財童子接受文殊菩薩的建議後向南求法,而第一位參訪聖者即是「德雲比丘」,如文所載:「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峯;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雲。」

此聖者居於南方勝樂國土中,因修學「智光普照念佛門」而得成就。善財參訪德雲比丘有三問,即何謂菩薩行?如何修學?如何圓滿?
德雲比丘即以念佛三昧法門,解善財三問,所以慈容三現的偈語說「誦經說法為如來,欲見如來那如來」即是彰顯德雲比丘解無念而念的念佛三昧法門。
而後半偈語則表達文殊菩薩於塵世中之化現,特別末句「修途安必問天台」,主要與文殊菩薩的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
關於漢傳文殊菩薩道場的說法有二,一是在山西五台山,即清涼山;一是位於浙江台州府天台縣的天台山。
對於提到文殊菩薩道場的傳說故事,據《廣清涼傳》的記載,有「菩薩化現貧女」一事。
此事跡緣起自靈鷲寺每年的無遮齋會,當時有一貧女自南而來,於懷中攜有二子,並隨行一隻狗同來赴此齋會,因身無分文,故以髮為供。
貧女抵達齋供之際,要求主僧先食齋供,主僧應允,給貧女三份齋食。貧女向主僧要求,隨行的狗也需一份齋食,主僧勉為其難的答應。就在此時,貧女再度向主僧索求,因腹中有一子也需要有一份齋食。
這時主僧忍無可忍,叱責貧女貪得無厭;貧女被喝罵後,即時離地倏然化身為文殊菩薩相,犬為獅子,懷中所攜二子為善財和于闐王,文殊菩薩並於於空中留下「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蔕甜;是吾起三界,卻被彼師嫌」的偈語。
隋唐之際,文殊菩薩化現度眾的傳說就更多元了,其中著名的說法有:一說文殊菩薩化現為華嚴初祖杜順和尚;另一說是在《佛祖綱目》,文中有一首偈語說到「豐干饒舌!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則是記載文殊菩薩化現寒山度化台州刺史之機的典故。
此外,尚有一說則是文殊菩薩引化西域尊者佛陀波利返回印度,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帶來東土的典故。在《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文末就提到「西域尊者往東來,卻被文殊化引開,東土若無尊勝呪,孤魂難以脫塵埃。」此偈就是從文殊菩薩引化西域尊者佛陀波利而來。
綜觀前述,慈容三現的偈語「誦經說法為如來,欲見如來那如來;兀坐竹茵真自在,脩途安必問天台。」除了呈現德雲比丘的念佛法門外,更深刻的隱含意義則是說明文殊菩薩度化世間的智慧。若從圖像的呈現,此圖首次以非佛、非菩薩的聖者之姿,呈現行者於道的安詳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