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校園接連發生霸凌事件後,社會輿論多傾向導致霸凌的原因,如家庭失能、師長未認真處理的態度等,但霸凌若成為學校風氣、地下傳統,學生會因為拒學引發更多家庭衝突,使沒有失能的家庭變質,社福團體認為,要解決霸凌,須先認清影響層面,例如「負面影響的循環」。
專門接受學校轉介中輟生,舉辦「合作式中途班」的善牧基金會,在中輟生陪伴教學中觀察到有霸凌者與被霸凌的角色出現,間接證實霸凌者的行為源於原生家庭的失能,但被凌者也因為受到傷害,求助無門,被迫加入中輟行列,意味霸凌的「循環」將使問題趨向複雜,孩子偏差不全然是家長應負的責任。
基金會附設台北善牧學園社工吳金雲表示,孩子在霸凌發生時鮮少被適時處理,例如學園一名體育班的學生,因為受到學長霸凌,害怕就學,家長不問原因逼他上課,親子衝突勢如水火,父母傷心的問社工:「我們做錯了什麼?」其實親子關係出現問題,並非都是「家庭功能不彰」,只是父母沒有設身處地以孩子的角度去了解真相。
而溝通始終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中途班有被霸凌者因為知道新同學裡有欺負過他們的人,害怕進入,但學園採社工一對一的引導,彌補霸凌者失去的家庭教育,認清是非,也讓被欺負的人知道什麼行為不會太「白目」,結果雙方相處得很好。
學園主任游雅婷指出,來到中途班的學生很少來自家庭失能,普遍原因是討厭制式化課程及父母不了解他們,父母是願意了解孩子的,只是沒找到竅門,換個角度去溝通,則會發現「孩子不壞,只是想走自己的路,對社會既有價值觀而言,顯得突兀、標新立異而已。」霸凌問題亟待解決的原因,在影響層面太深,不得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