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向「錢」看 業配新聞滿天飛

翁云真 |2011.01.09
4350觀看次
字級

【記者翁云真專題報導】最近因一位媒體人的離職事件,將媒體報導中充斥政府與企業「業配新聞」的現況,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被檢視,不僅引發各界關注,也發人省思;當被賦予監督政府的所謂第四權的媒體,逐漸淪為可以用金錢收買版面的窘境,各界怎麼看?

業配新聞近年來極為盛行,從何時開始已不可考,主要是平面媒體受到電子媒體、網路衝擊,買報紙的人變少,發行量相對的也會減少,為了要創造更多利潤,就得開發廣告的收入,因此衍生出用錢就可買版面的陋習

;而電子媒體,因頻道過多、互相競爭的情況下,造成廣告難賣,收入下滑,於是,有財力的政府單位或是企業財團,紛將「手」伸進媒體。

率先發難

投下一顆震撼彈

「台灣報紙業配新聞領先國際潮流,自認觀念落伍告老還鄉。」以此理由瀟灑離職走人的媒體資深記者黃哲斌,一語點出現今的媒體生態,充斥「業配」、金錢凌駕媒體主流架構;他表示,當記者成了廣告業務員,公關公司與公關稿成了新聞撰稿人,而業配新聞成了論字計酬的「新聞稿」,公正性是否受人質疑?

他說:「政府左手伸進我們的口袋,拿錢賄賂媒體,然後將右手伸進我們的腦袋。」他離職後,發動一項連署,意在反對各級政府花費公帑置入行銷,短短幾天,連署人數超過五千多人,更有高達一百多個學術團體、個人或團體加入連署,後續效應還在發酵。

他直批在各種業配新聞中,公部門以納稅人的辛苦錢收買媒體,最是可議,更點出如:花博、ECFA、國光石化等政策,政府不努力為政策辯護、不努力作民間溝通,連文宣廣告都懶得做,這樣直接「砸錢」買新聞,對錯未來將自有公評。

然而「業配新聞」吞噬新聞版面的事實確實存在,他感嘆,當新聞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當毫無新聞報導價值的公關稿一篇篇送到編輯桌上,並直指「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

;造成某些記者努力採訪的稿件被擠壓、被丟棄,「業配」的影響,比外界想像中的可怕。

撻伐聲起

政府暫時踩煞車

公關公司企畫陳小姐表示,近年來有眾多同業接受政府委託舉辦活動,部分媒體確實是來到現場,要了公關稿就走人,隨後電話通知將照片寄到信箱,這些不是偶發事件,是「常常」發生,姑且不論是否記者偷懶,但隔日見報,確實是一字不漏的刊登,確實是新聞的模式,但是不是業配,其實也一目了然。

面對「業配文化」引發的效應,公關公司企畫陳小姐直指,企業買版面、藉此為自家公司形象或產品宣傳「無可厚非」,但連政府,都編列預算,「以人民的納稅錢、洗人民的腦袋」,這就不可取。

面對各界的批評,總統馬英九隨即宣示,各行政部門不得進行「含有政治目的」的置入性行銷,即使有進行政令宣導的必要,也應標明為「廣告」而非新聞,加以區分清楚。

為避免爭議擴大,政府第一時間出面「消毒」,行政院長吳敦義更直言,要避免廣告強調個別「首長」;但買版的出發點在哪?分清楚再買,爭議性就可降低。為此國民黨立委羅淑蕾也表示,當局並非完全不能花錢買版面,她以二代健保這樣的重大政策為例指出,行政部門有說明的義務以及民眾有知情的權益,因此,適度的進行政令宣導,應在可接受範圍。

學界憂心

新聞專業被犧牲

但面對火熱議題「業配文化」的崛起,各傳播院校的學者就強調,媒體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為民眾把關訊息的「真實」與「為民喉舌」;然而政治、商業無所不用其極的影響媒體生態,長久下去,讓人憂心未來媒體新聞的專業、理念都可能整個斷送,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民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

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林麗雲指出,現在的記者,除要執行已經拿到的「業配」,還要跟採訪對象拉廣告、業配或贊助,直接來說,經濟層面的壓力直接落到記者身上;但是在這個以字計價的狀況中,記者能否扮演好自己該監督政府的角色?除了端看媒體生態的變化,記者本身也要自律。

林麗雲更直指,先進國家沒有政府向媒體買廣告的例子,這在國外媒體是被視為「恥辱」的大事;她也質疑國家透過這樣的方式控制媒體,箝制新聞自由,日前政府大刀闊斧的說要改革,但經過幾日的觀察,發現連日來的「業配新聞」還是沒有改善,政府一面表態改革,卻只是檯面上的作為,實際上還是將「手」伸進媒體核心。

業配新聞

半數民眾看不出

此外,反觀媒體的責任是監督政府,怎會淪為被收買的對象?媒體自身也要有改革的決心,勇於向新聞廣告化說「不」;而她也強調,置入性行銷不該包裝成「新聞專題」的假象,廣告與新聞更要明顯區隔,至少讓民眾可以分辨。

一位不願具名的線上記者就強調,業配新聞在媒體相當普遍,甚至某些媒體在組織上,還會設置所謂的「專案組」,專責採訪製作所謂的「業配新聞」;但對於閱聽眾而言,置入性的新聞早已充斥各版面,而根據NCC委託的研究顯示,有四成五的觀眾可分辨是否是置入性新聞,但也有高達五成以上的觀眾並不知情。

他指出,業配新聞帶來的問題,看似只衝擊媒體生態,但更直接的也影響了整個社會層面,政府與企業無論是看中媒體的渲染力,或是藉由媒體的放送達到宣傳的效果,不管出發點在哪,都已經對媒體存在的真正價值造成不小的傷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