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太太往生隔天護理師阿鴻跟我說:
「家屬對於病人的遭遇,以及醫療過程,往往有許多不安、擔心、不知所措和生氣…等複雜的情緒。每每接觸到這樣的病人,心情總是格外的沉重,我在想家屬的這些情緒,除了因親情連結的情感就要因死亡的來臨,而被迫終結之外,主要是有太多的悲傷與不捨吧。」
「對啊,短時間內『家』裡發生大變故│要失去親人,當然會有很大的悲傷、很多的情緒,包括憤怒以及對周遭充滿敵意。」
「甚至還有一股深深的『怨』在心裡│怨天尤人。」
「有這種『怨』時,就算病人死後,也都還會持續影響著家屬。妳看牛太太的例子,我覺得她的兩個女兒,在家庭會議談到當初為何急救時,之所以會低下頭來,不願直視回答我,我就有一種直覺,她們也許當時曾決定│。」
「例如先急救再說?唉,其實當時我也有聽到牛太太曾經跟她們交代,不要再幫她插管拖命等等的,只是,唉│」
「也許吧,這是人之常情,總想再試看看,但假如在那當下沒有好好的,預先商量好醫療決策的話,人總是會慌亂的。」
「唉,那我們該怎麼幫忙這些慌張、失了頭緒的人呢?」一旁的護理長悲天憫人的說。
「沒錯,這就是重點,因為病患畢竟就要離世,但如何讓其親人心中的『怨』,透過安寧療護,從無『怨』的生死兩無憾,變成有『愛』的生死兩相安,就是安寧專業團隊最大的挑戰了。」
「?」
「同樣面對瀕死病人,假如有一個專業醫療團隊,願意跟家屬說明並協助,如何讓一個臨終病人,不要再被多做不必要的醫療│例如不需要再給百分之百的氧氣等等,至少可以積極的不拖延病人受苦的時間。」
「可是牛太太可以再早一些時間,提前轉來安寧病房,就不用那麼辛苦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妳有沒有聽過一句英文成語:Better late than Never。遲到總比不到好│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喔。」
「假如能透過安寧專業團隊的協助,就算在病人臨終前幾小時,只要積極幫助病人不再受苦,就能讓參與決策的家屬,在病人往生後沒有愧疚。」
「愧疚與抉擇救贖,嗯│,這真是好難的課題,尤其是對於完全沒有醫護知識的家屬來說,假如遇到家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卻要馬上做出最好的決定,更是一件困難、又痛苦的事。」
「尤其本以為做對了就能鬆了一口氣,可是若做錯了…,就真的是一輩子的愧疚和怨,然而,誰又能料事如神呢?」
「看來最好的方法是,在自己生病時,或甚至在健康的時候,就要先好好寫下病危時的醫療處理意願書(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才能在清醒的時候好好的活,就算最後一刻來到,已不省人事時,也至少能確保好好的死,這才是最明智的抉擇啊。」(完)
(作者為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