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小楷〈宣示表〉曾譽為「天下第一帖」,雖然今天唐楷掩蓋它的名聲。此帖仍含有其歷史意義,它具備楷書的點畫法則,無論結體與風韻,都已確立了楷則,進而促使楷書發展,到了唐朝楷書邁入全盛時期。因此,〈宣示表〉可以說是楷書的鼻祖。

〈宣示表〉後來傳到東晉丞相王導家中,晉室倉促東渡時,王導將其縫入衣帶攜走,再傳給王羲之;王羲之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死後帶著它陪葬,從此不見天日。傳世之〈宣示表〉只有刻本,後人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
王羲之因家學,自幼即喜好習字,之後遍學眾家,整日臨池不輟,書藝大進。而明代董其昌亦精於書法但並非家學,而是出於偶然的反轉。因為字不好而影響名次,受了刺激遂發憤用功,才成為書法名家。
他在《畫禪室隨筆》自述學書經過:十七歲時參加會考,松江知府衷貞吉批閱考卷時,欲將董氏列為榜首,因嫌其試卷字寫得太醜,遂貶抑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佳的董氏堂侄董源正列為第一。
這件事情使董其昌受到極大刺激,自此開始鑽研書法。他回憶說:「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
從上段話可以得知,董其昌以古代書法名家為主要學習對象,尤其是魏晉,其中鍾繇的法帖臨寫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