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當義工,把志願服務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已蔚為風潮,學校也盡力引導,並鼓勵學生,有的教授甚至開闢志願服務課程,讓學生體驗做公益的樂趣、開啟人生新境界。不過,年輕人為何喜歡志願服務?他們如何看待照顧身心障礙者?
本周採訪在心智障礙發展中心服務的年輕義工,包括剛留學回台工作的年輕人和學生,訴說他們的真實感受。另外,最近獲得民間團體舉辦的「志工菁英獎」中年紀最小的國二生陳躍升,也前往美國接受表揚,在與各國得獎者交流後,對志願服務有很深刻的心得。
留學回國沒多久的陳柏諭,頭一次做義工,他說:「國外有很多當義工的機會,可是我沒有去,回台灣後,得知媽媽常做義工,所以上台北找工作時,立刻就去查詢那裡需要義工,想嘗試看看。」由於陳柏諭的好奇心,讓他與心路基金會金龍發展中心心智障礙的學員有了第一次接觸,也為他帶來更多第一次。
外表酷帥的陳柏諭,給人一種型男的感覺,談吐也「很有料」,不過當他描述與心障者相處的經歷,卻又顛覆了既有形象。他嘴角帶笑又心有餘悸地說:「我第一次被一個像孩子般的大男人,對我做lady kiss!」那位有強迫症的自閉兒對陌生人很敏感,陌生的「物件」一定要親一次才行!
而自閉兒不把人當一個整體看,他們常把人體看成很多物件,所以這名年齡只小陳柏諭六歲的「大孩子」,要吻他手背時—其實是用門牙碰—陳柏諭馬上就後悔了,因為他的手臂又被分段吻了四、五次;就這麼站在走廊上,抬著手連續被親,他說:「這絕對是第一次,難以言喻。」
無厘頭對話
生活回歸單純面
思想比較「潮」的陳柏諭還說:「他們每個都『自我感覺良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沾沾自喜)』。」尤其是自閉兒,總是喜歡問一樣的問題,然後當人家要回答,他們居然不聽!不過陳柏諭還是找到了對應方法:「大家一起亂問亂答,不要去在意為什麼要這樣無厘頭的對話,也樂得自在。」
他說:「如果好友這樣對我,我絕對發脾氣,因為太不尊重人了;可是他們與一般人不同,從服務的最初就認為不該用一般人的思維看待,結果反而讓我變得有耐心,總是思考用什麼方式讓自己適應,而不是直接生氣。」服務心智障礙者,他覺得生活回歸單純面、沒有壓力。
辭工沒收入
一周照護七小時
現在他辭去工作,準備回鄉創業,在租屋到期的空窗期,可以沒收入,卻不能不去服務,他一周至少服務七小時,「我在這裡有很多體會,人原來可以不用過得這麼累,在這裡服務讓生活變得單純,卻意外的充實。」他還強調:「七小時不算多,如果把時數當成自我放鬆的空間,反而很划算。」
喝過洋墨水,看志願服務自然多了比較,陳柏諭體會到,台灣的學生當義工,多只為了「學分」,也常以自身需求為優先考量,例如中心有陪學員吃飯、購物的服務項目,就有學生認為自己時間有限,學分時數也不多,直接表明希望學員在他指定的範圍活動。他感慨,很多學生似乎還沒有體會到當義工的好處。
同樣被發展中心譽作「有為青年」的資管系大三生郭淯彬,是體驗過志願服務才深深被吸引的。與發展中心的孩子結緣,竟是源自「手腳太慢」這個因素,郭淯彬笑稱:「學校開了這門通識課,可是大家都愛弱勢孩童,不愛外表已經成人的心智障礙者,在『好缺』都被大家選走的情況下,我和同學就被分到這裡來。」
來到發展中心之前,郭淯彬和同學還為老師的「玩笑話」擔憂,「老師說,他們都是一群時常掛著鼻涕、流口水、挖鼻屎的人,一想到我要陪伴他們,就不自覺的害怕。」雖然實際接觸後,沒有上述情形,但中心學員不懂與人相處該有的距離,他們對私密距離沒有概念,老是靠得太近,還喜歡抱抱,讓他有點難適應。
陪學員吃飯
曾當眾被喊爸爸
郭淯彬說:「這裡常有令人傻眼的事發生,不過換個角度想就能釋懷。」例如他有過蹲著為學員拉拉鍊、親眼目睹男人小便的經歷,然而當時他是這麼想的:「如果老爸老的時候需要我照料,應該也是這副模樣吧?」所以他不因做這類服務而感到不舒服,想起學員的不幸,他更珍惜現有一切。
郭淯彬還會陪學員吃飯,年紀看來不小的學員,竟當眾喊他爸爸!他印象深刻地說:「當時太驚訝,不知道要回什麼,不過相處久了,卻也發現他們的脫序行為是偶爾才有,平常都很單純、直率,若互動感到不高興,就會直接說,不像常人可能記恨在心。」
生活有寄託
學分結束仍奉獻
在中心服務心智障礙者,郭淯彬自認收穫多,也找到生活寄託,即便學分結束了,他也持續奉獻,「來這裡每周只有兩小時,卻能得到安寧,享受輕鬆的相處模式。」在中心似乎比在家還自在,因為那裡沒有長幼尊卑,沒有誰一定是錯的,也不需要過於在意禮節,只要有基本尊重就好。
可惜的是,當他想與同學分享這樣的好處時,同學都很不領情,表示:「我們很忙,沒空。」他想,或許人對難以理解的事物存在太多「未能掌控的恐懼」,所以沒有引發大家都來服務心智障礙者的風潮。縱然與學員相處不僅不會害怕、還會獲得很多好處的事實擺在眼前,暫時也只有他能當「有為青年」了。
找到實用價值
感受放鬆快樂
誤打誤撞,發現做義工的好處,郭淯彬和陳柏諭都坦承推廣不易,很多學生也只做表面功夫;志願服務雖然漸受重視,但真正喜歡服務的人卻不多,他們一致認為,可以嘗試在服務裡找到實用的價值,如放鬆、找寄託、體會純真、培養耐性。服務不是負擔,而且一點都不浪費時間!希望大家一起來感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