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人口愈來愈多,醫師提醒,已有過敏體質或有過敏疾病者,應盡可能避免接觸過敏原,均衡飲食並適度補充益生菌,從體內、外建構一個降低誘發過敏的環境。
今年氣候溫差格外劇烈,有時一天溫差就高達十度、或是一周彷彿出現三個季節,兒科開業醫師周怡宏表示,門診過程發現:過敏患者的病況的確出現明顯變化,如果沒有養成習慣,把口罩當成阻隔外界的過濾器,一出門就戴著,室內外超過七度以上的溫差,很容易讓鼻腔內黏膜腫脹,過敏性鼻炎甚至氣喘兒的病情就可能失去控制。
保健四步驟 可控制病症
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徐世達指出,過敏是身體一種慢性炎症反應,發生於支氣管時,稱為氣喘病;發生於鼻腔、眼結膜時,稱為過敏性鼻炎與結膜炎;發生於胃腸時稱為過敏性胃腸炎;發生於皮膚時,稱為異位性皮膚炎。
由於這類過敏與遺傳有關,所以具有過敏體質者,若再加上環境的誘發,罹患多種過敏性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不過,過敏症狀因人而異,有人可能不幸全中,有人則只有呼吸道方面或皮膚上的過敏問題。
如果已經罹患過敏疾病,以持續性氣喘患者為例,徐世達提醒,要控制病況,四大步驟不可缺少:即找出過敏原、遵照醫囑使用抗發炎藥、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如果心存僥倖,導致體內不斷累積過敏性發炎反應,使得病況沒能控制穩定,遇到溫度、溼度變化一大,就很容易急性發作,甚至帶來嚴重傷害。
調整體質 益生菌熱門
也因為過敏人口數不斷增加,這幾年除了用藥治療,益生菌也成為炙手可熱的保健類食品,被視為有助於調節過敏免疫反應。
台灣乳酸菌協會常務理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蔡英傑表示,益生菌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體有益的菌種,有九成來自乳酸菌,人體攝取之後會作用在腸道黏膜,目前研究最清楚的部分,就是有助於改善腸道機能,已知特定菌種經研究,顯示對過敏免疫、代謝症候群也有調節與保護作用。
不過徐世達提醒,不是每一種菌都是益生菌,不同菌種也有不同功效,而且西方試驗的結果也未必適用於亞洲人。他表示,目前亞洲國家,以日本對益生菌做的研究較多,得到的結果會更接近國人的需求,不過最好仍有在國內進行人體試驗的數據為佳,並經專業醫療人員在正確的過敏治療計畫下,輔助使用益生菌調整過敏體質,較安全也較有效果。
補充好菌外 營養要均衡
過敏其實可以及早預防,徐世達表示,母親懷孕時期以及嬰兒六至九個月的免疫能力發育期,注意一些原則都可以降低過敏兒的比率:在母親方面,建議最好在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育齡期懷孕、找出自己的過敏原並且加以避免、適量補充益生菌與魚油、選擇自然產。
在嬰兒方面,建議最好餵母乳至少六個月,之後再慢慢添加副食品;如果無法餵母乳,則最好選擇水解蛋白配方奶粉;並盡可能降低塵←等常見過敏原。
蔡英傑指出,不少人預防過敏都從外部環境做起,其實每天的飲食更是關鍵,因為多數引起身體發炎反應的壞菌毒素,都是高脂飲食與壓力所造成,所以現代人即使有補充益生菌增加體內好菌的概念,然而如果沒有搭配均衡飲食習慣的改善,尤其是增加纖維素,作為這些好菌的養分來源、清除吸附在腸道內的壞菌,再加上規律運動至少三十分鐘,幫助腸道蠕動排出這些汙物,補充再多好菌,也不及壞菌累積的速度。
目前最容易取得的益生菌食品就屬乳酸菌類製品,包括優酪乳、優格等,另外,也有益生菌粉劑或膠囊劑型,蔡英傑建議,最好選購具有知名度的品牌、有保健食品標章或有臨床實驗證明效果的產品,而且應該參照上面的建議量食用即可,切勿過量而造成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