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化蓮花 從《牡丹亭》到《玉簪記》

周慧珠 |2010.03.21
863觀看次
字級

白先勇自許為「崑曲義工」,在號召兩岸戲劇界菁英戮力投入之下,精心的編演、美妙的樂舞與悠揚的旋律,呈現詩畫一般的崑劇絕美藝術,讓歷經數百年的古老戲曲藝術,在現代創作者的精心構築下,脫胎換骨、還魂重生,再現璀璨光華。

二○○四年五月,白先勇集結兩岸文化菁英,共同打造崑曲大戲-青春版《牡丹亭》,完成史上第一次完美結合文學與舞台、傳統與創新的成功演出,是一種以現代品味重塑的古典,不僅充分發揮了歷代積聚的藝術力量,也使古老的藝術勃發了青春生命,為崑曲表演注入新鮮活力,吸引兩岸四地、美西、倫敦、希臘等東西方民眾,見識到集結舞蹈、音樂、詩詞於一身的崑曲之美,於兩岸四地美國歐洲共演出一百五十多場。

白先勇這股「美」的力量,造成了崑曲熱風潮,將崑曲演出與欣賞的藝術熱點帶到歷史的新高點,震撼了戲曲界,也牽動了東方與西方文化的連接。擺盪、重整,形成一股莫名的力量,這股使命,召喚著許多社會菁英人士參與投入,沒有請帖,只有白先勇發出「美」的召喚。

正如白先勇所說:青春版《牡丹亭》表現了兩個字,一個是「美」,一個是「情」,美和情都是文化的救贖力量。我們民族從十九世紀開始失魂落魄,中國文化需要起死回生的力量。我們有幾千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傳統,我不相信古老傳統沒有辦法被喚醒。我們製作這齣戲,就是在喚醒潛藏在我們心中對文化的渴望,一種民族的鄉愁。

悲傷研成金粉

二○○九年,白先勇領原班人馬製作新版《玉簪記》,採極簡、寫意風格,將崑曲美學推向更高一層抒情詩化的境界。董陽孜的書法,及奚淞的繪畫藝術,創造出一個舞台上的水墨世界,加上美術總監王童的服裝設計,讓整場節目更加淡雅精致、古琴大師李祥霆與千年唐代古琴「九霄環佩」也在劇中亮相,美學家辛意雲的情愛新詮,締造出琴曲書畫融合的崑曲新美學,將中國傳統文人的雅緻,演繹得淋漓盡致,再創另一波的崑曲熱潮及文化效應。

名書法家董陽孜因應劇中不同場景、人物與目的揮寫各式不同的字體,起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已入於畫境的獨創草書,靈活動蕩,極盡抽象寫意的喻示作用,在舞台視覺上,與名家奚淞的畫相互輝映,共同以生動的中國線條藝術塑造了一片詩情畫意,為崑曲創造了戲曲表演藝術前所未見的新境界。

《玉簪記》是明代劇作家高濂的作品,不但是崑曲的經典,京劇、粵劇、川劇、紹興戲也都有《玉簪記》。劇中對愛情的描述著墨甚多,「琴曲詩畫」全變成了傾訴衷腸的工具,【琴挑】與【偷詩】便是以琴傳心,以詩傳意,在道觀中展開了大膽的追求。【秋江】一折更是「色膽包天」,小道姑不顧禮教約束、為愛情奮力追舟追到江心,兩人在江上的顛簸,內心的激動,波濤洶湧,完全藉由舞蹈動作表現出來,把崑曲的抽象寫意之美發揮到極致。白先勇說,追到江心,並不是要私奔,而是確表信誓旦旦的承諾,有「生死不渝」之美。

【白先勇作品】

寂寞的十七歲

驀然回首

臺北人

孽子

紐約客

謫仙記

第六隻手指

樹猶如此

【延伸閱讀】

色膽包天玉簪記

白先勇說崑曲

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

青春蝴蝶孤戀花

牡丹還魂

遊園驚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