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間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畫」外國專家座談會中,可以看出,除學術書外,許多海外出版人對其他類別的中文翻譯圖書並不看好,其中如《論語心得》、《狼圖騰》等在中國圖書銷售排行榜上的「王牌」,在海外並不看好。
日本「老牌書店」東方書店社長山田真史認為,中國古籍在日本銷路不錯,但于丹、易中天在中國熱賣的「品讀」系列,卻未能走俏日本市場。
山田表示,日本擁有從事中國研究的龐大群體,對中國圖書有著「剛性」市場需求,如中華書局等古籍出版社的圖書,每年都在日本有著穩定的銷路。譬如《三國演義》,發行中的日文版本就有四種;書名包含《三國志》的,多達六百五十六種,含《論語》的有二百零三種。「可能因為同類圖書太多,于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翻譯成日文出版後,銷售量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
英國國際出版顧問、教育家保羅.理查德教授說,首批中譯英的著作,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包括一九○五年在英國出版的《論語》及《孫子兵法》,以及此後的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和《水滸傳》。但是,英國還沒有一部真正的中譯本暢銷小說的大著作。
「我曾希望姜戎的《狼圖騰》能率先在英國暢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落空了。」《狼圖騰》在英國未能暢銷,他認為:「主要是文化障礙,我想這就是法國導演為中國出資拍攝的影片《狼圖騰》將要做的工作。」
理查德教授表示,中國圖書很少問津英國暢銷書的主流,要使一部小說或非小說類文學作品在西方媒體出名,常常得帶有「禁止在中國發行」的標簽。在近幾十年的英國,出過兩本關於中國的暢銷書,一本是旅英作家張戎的非小說類作品《野天鵝》,一本是《毛澤東:鮮為人知的秘史》。
英國讀者要了解中國,理查德認為多半是通過英美作家的筆,或海外華人作家關於中國的著作,而基本上不考慮中譯英的出版物。「我年輕時對中國的了解,就是讀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後來又從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文明史》了解到中國幾世紀來的學術成果。」
致力於英漢文學翻譯多年的埃里克.阿布汗森說,外國對中國文學缺乏概念。海內外的出版商對彼此了解都不夠。總是按照對方國家讀者的口味,為自己國家的讀者挑書。就像中國出版商引進境外圖書,總看這本書在英美銷了多少本一樣,外國出版商引進時衡量的標準,也很容易流入「銷量決定論」的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