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護師楊力安,以藝術為基底,從文物同質性材質中擷取材料修復受損文物,讓具有年代的物品如舊。
圖/記者王淑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名家字畫、文物或世代傳家墨寶,難免因為時代久遠腐蝕或遭蠹蟲啃蝕,文物修復師擷取類似材質纖維,以無沾黏技術修復,其修舊如舊的技巧和不著痕跡細膩的工藝令人讚賞。
楊力安從小對藝術有興趣,大學如願進入美術系,還專精於工筆繪畫,在念研究所期間,曾在故宮博物院實習,參與拓片與掛軸、冊頁的修復,那時心裡便許下成為守護歷史的職人,讓她原本走在藝術創作路上的方向盤轉彎,改朝修補文物的道路前進。
楊力安以既有的美術基礎,研究所改攻讀古物維護,不僅要擴大對紙質的認識,也重新接觸有歷史底蘊的課程,並針對多媒材的合成元素做解析,並研究材質的化學聚合成分。修復工作室內,有各式大小不一的鑷子、刷子、顏料和紙材等。
談到在故宮參與國寶宋朝石刻拓片的過往,是觸動她想成為守護歷史職人的機緣。猶記得,數尺寬的文字拓片需要數個月專注及細膩工法的修復,特別是工筆般的仔細,很耗損視力,且過程中是日復一日,個人需專注工作,繁複的修復,難免帶有幾許的孤寂感。
但是當一件件文物完整呈現,並靜置於國寶文物架上展示,讓楊力安感受到這莫大的成就感,而且是難以言喻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