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有一點小信仰

陳郁馨(大塊文化總編輯) |2009.11.01
1070觀看次
字級



名:一點小信仰

者:米奇‧艾爾邦

版:大塊文化

有一些寫作的人,把作品看得比自己的名氣更重要。我喜歡這樣的寫作者。他並不拍攝看起來帥氣或美麗的照片放在封面上,他也不在書上列舉他的星座血型、興趣嗜好;尤其他一點都不急著告訴讀者他做過什麼驚人的事蹟。你可能不記得他的名字,但聽人提起他所寫的書,你會說:「我知道。」

就是這樣,當我提起《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你可能會說「我知道」;但你看到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這名字,未必馬上認出他是誰。

米奇‧艾爾邦1997年寫出《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此書在台暢銷七十多萬冊,在全球銷售超過一千萬冊。七年後他有了《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又過三年,出版《再給我一天》。他不多產,也不多話:在這三本書上,他只提供了最基本的作者介紹,合計不到一百個字。

2009年9月底,米奇‧艾爾邦將出版新書《一點小信仰》。這一次,他描寫兩個在「信仰」這條路上得到功課、啟發與磨練的人物。在這本新書裡,讀者會看到米奇‧艾爾邦作品的特質:宛如回憶畫面一般的情節剪接,在輕盈的節奏之中散發出溫暖的氣息,一段接一段、一頁接一頁,漸漸蓄積出厚度,他筆下那些彷彿鄰居一般可親的人物,面貌漸漸清晰,身形變得立體,並且散發出體會了生命苦樂之後才擁有的智慧。

為了寫這本書,他花了八年工夫,他走進猶太教教堂與基督教教堂,行過郊區和市區;最重要的是,他回到家鄉,回到自己的過去,深入自己內心深處,重新認識這叫做「信仰」的東西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最後他說:「正如同大多數涉及信仰的例子,我以為別人要我幫忙,實際受惠的卻是我自己。」

喔,他總是能看見平常人身上的不平凡之處,而且他懂得學習。這是最棒的米奇‧艾爾邦。在他的書裡,他不使用說教的口吻,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而讀者只能默默聽訓;他反而把自己當成人生的學徒,讓讀者跟著他的故事一起尋找、一起發現———最重要的是,讀者讀的明明是他的書,卻走進自己的內心。

他也懂得感動。他說他的靈感總是來自那些能觸動他的人與事。《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寫的是一位平靜面對死亡的大學教授。他寫《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是為了安慰他一位舅舅,這舅舅總是說自己的一生毫無意義。而《再給我一天》裡那位媽媽,則有米奇母親的影子,這書裡藏著他對於母親的情感。而他要把以「信仰與希望」為主題的新作獻給父親,因為父親是他一輩子都深信不疑的人。

說到寫作方式,米奇非常懂得安排細節。他先收集無數的訪談對話與文字資料,然後從中擇取最有意義的細節,把它們安插成為記憶一般閃現的畫面,讓這所有的細節堆疊成一個有深度的敘事。這是極為高明的書寫,如何安排細節出場的順序,大大決定了故事的內涵與外貌。先說A、再說B,然後轉個彎講C,接著DEF一路往下,最終來到目的地Z———這做法說來簡單,問題是應該講述哪些細節、而又該用什麼順序來讓它們出現。對待素材,該「取」或該「捨」,是寫作者永遠的練習。

寫作者還有一個練習要做:成名之後,如何對待自己。

米奇‧艾爾邦的幾本著作銷售全球41個國家,共計42種語言版本,總計暢銷超過兩千八百萬冊,並改編為戲劇與電視版電影。但他現在仍然為報社工作,繼續主持原來的廣播節目,也持續在ESPN體育電視頻道出現。他還成立了三個公益基金,關注弱勢兒童、獨居老人和遊民。

我喜歡這樣的寫作者,他成名致富之後,仍然在原來的軌道上運轉。他每天像太陽一樣出門,走進人群,格外關心那些尚未受到重視的角落。晚上他回到書房,讓日間所得的感動沉澱下來,像月亮一樣安靜,沉思、書寫,甚且落淚。他寫的故事像星星一樣在遠方發著光,等待讀者接收到裡面的訊息。

有一些寫作的人,他把作品看得比自己的名氣更重要。請在《一點小信仰》裡尋找這樣一位寫作者。他叫米奇‧艾爾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