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今五十歲以上的知識分子來說,陳映真絕對是一個深刻的印記。一九五三年陳映真以小說〈麵攤〉出道文壇。

他的作品緊貼台灣社會脈動,關懷悲憫弱小人物,如一九六○年代的〈將軍族〉等主題集中在「大陸人在台灣」及「知識分子的失落」;一九八○
年代開始探討第三世界的經濟、文化侵略等議題,如〈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系列、以及描寫白色恐怖的〈趙南棟〉、〈山路〉等小說。
白先勇說:「陳映真骨子裡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文學家,他有自己的政治信仰,但是一個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會忠於自己的創作,我想,文學是大過於政治,超越政治,超越一切。」林懷民認為:「陳映真是台灣文化最重要的財富之一。對年輕朋友來說,讀他的小說不止是文學,而是台灣的歷史。」蔣勳說:「反省的力量是陳映真小說最迷人的地方。」
九月底,陳映真效應全面發酵,九月二十四日齊聚藝文人士,在中山堂舉辦文學特展與茶會向陳映真致敬,九月二十五日同樣於中山堂進行一場「人間凝視│陳映真文學與人生救贖」座談會,九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兩天於國家圖書館舉辦陳映真國際學術研討會,鍾玲教授在座談會中提及陳映真「沒有用情緒化的字眼來形容」書中角色,「充分表現他客觀的、融入角色的小說家本色」。
兩天的研討會座無虛席,與會者包括了老中青三代,從研討會的題目,可以看出陳映真受魯迅影響之深、陳映真對社會觀察之深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