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國加州參眾兩院通過法案,就十九、二十世紀加州實施歧視華裔的一系列法律,向華人社區道歉,美國《僑報》刊登美恩財經發起人羅慰年的文章指出,消除族群歧視需三管齊下:教育是起點,經濟是基礎,參政是手段—三管齊下,華裔在美國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才會得到提升。
羅慰年認為,要把觀念歧視和機會歧視區別開來。美國早年的蓄奴制度以及排華法案,即是屬於剝奪族群機會的歧視。透過法律形式進行系統排華,其核心是剝奪華人的機會,華人從此沒有機會合法進入美國。
因而,機會歧視尤其是對一個族群的機會歧視,其傷害比觀念歧視大得多。因而,消除歧視不應從觀念入手,而應從「平權的機會」開始,關鍵是所有族群都要努力爭取平等的教育、經濟和參政機會。
首先是平等的「教育機會」,這是一切平等機會的起點。改進教育是消除美國至今存在的種族不平等現象的重要方法。歐巴馬總統認為,在反對不平等和獲得機會方面,良好的教育是最佳的武器和最好的途徑。他鼓勵非裔子弟,擁有體育和音樂以外更多的志向和抱負,甚至包括做總統的志向。
其次是平等的「經濟機會」,這是一切平等機會的根基。目前非裔的失業率是白人的兩倍,入監的非裔是白人的六倍,每五名非裔中就有一人沒有醫療保險和住處,這是導致歧視的源頭。因此,少數族裔只有在經濟上強大了,才能化解被歧視的狀況。
第三是平等的「參政機會」,這是衡量一切平等的最好標準。民主黨籍華人趙美心近日當選聯邦眾議員,成為國會首位華裔女眾議員,她將與另一位華裔聯邦眾議員吳振偉,一起成為眾議院教育與勞工委員會的成員。
今日,愈來愈多的少數族裔進入美國政壇,這是多年來美國平權運功的結果。正是因為民權運動先驅者的努力,很多普通美國人透過示威改變有偏見的法律,歐巴馬才得以入主白宮。而歐巴馬入主白宮,又大大改變了美國主流社會對非裔的態度。
消除族群歧視,不是改變想法,而是改變行為規則;不是改變觀念,而是改變實際狀況。華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有待提升,這其中,教育是起點,經濟是基礎,參政是手段—三管齊下,華裔的地位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