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海運量僅次於地中海的國際海上貿易通道,南海承擔世界四分之一的原油和石油製品運輸,超過世界總量一半的巨型油輪途經這片水域;豐富的漁業資源及石油、天然氣蘊藏量,注定水域周遭各國的搶奪戰,其中又以油品消費大國美中兩國,對水下資源的爭奪戰最明顯。
一九九四年「聯合國海洋法」實施前,美國對這片水域的權益要求並不明顯,但在海洋法通過及鄰近各國包括中國、台灣、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汶萊提出海洋主權要求後,美國、日本動作就出來了。
對美日同盟來說,南海及麻六甲海峽占據關鍵戰略地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防戰略研究院教授戴思克(Barry Desker)舉出兩例說明。首先,經麻六甲海峽的石油運輸量,是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其次,經麻六甲海峽的三分之二噸位,是由波斯灣運往日、韓的原油,今後將有愈來愈多運往中國。
蘇聯瓦解後,美國頭號假想敵無疑是中國,九一一事件後美國雖有求於中國,但卻有更多藉口在地緣戰略上達到「均勢」傳統目標。
對中國來說,百分之八十石油從麻六甲海峽經過,但中國遠洋海軍實力尚弱,甚至途中要經迪戈加西亞(Diego Garcia)美軍基地,印度洋上又有印度海軍支配麻六甲海峽,如何突破「麻六甲困境」,不僅關係中東和非洲石油供應能源源不斷,也成為中國領導人戰略上的重大課題。
二○○二年,中國和東南亞國協簽訂「南中國海各方行動宣言」,加上明年即將實施「十加一」,中國近年的確保持承諾「自我克制」,不讓南海爭議複雜化。但在大國爭奪油源熾熱的今天,重新審視南海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卻極可能成為「朝核」後的引爆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