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台灣人懂的密碼

文/王文隆 |2019.08.14
2345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有一套密碼,只有台灣人懂,這可是台灣人從小學就會的,比許多中文方塊字學得都早,這一套密碼就叫做「注音符號」。

要將複雜的中文拼音化的嘗試,始於清末。

一開始要設計拼音字母的時候,是為了要統一國音,畢竟中國地域太大,南腔北調,即便各地總有些人能說官話,但發音常帶上地方腔調,因此像是孫中山的官話就帶著濃厚的廣東腔,蔣介石的官話也帶著濃厚的浙東腔,閩南人所說的就會是ㄘ、ㄔ與ㄙ、ㄕ難分的閩南腔。所幸,中國人仍倚賴方塊字,維持了統治的穩定,而沒有因為各地拼寫自己方言而成語文而如歐洲一般分裂為數塊。

書寫能通,話說不通,總還是難以溝通。

民國初年,為了統一國音,政府推行國語運動,由教育總長蔡元培成立讀音統一會,委請黨國元老吳稚暉協助籌備。吳稚暉後來受讀音統一會成員推舉擔任議長,展開設計拼音字母的工作,參考了日文的拼音辦法,希望將讀音統一,俾助於推展國語運動,在晚清章太炎以篆體設計音符的基礎上,改善中文「有字無音」的缺點,並稱此為「注音字母」。吳稚暉從聲母、韻母、介母三個部分著手,挑選出簡單易懂的符號,作為拼音的符號。

一九一八年教育部頒布「注音字母表」,共有三十九個符號,順序是將聲母在前,介母置中,韻母置後,排列起來變成:ㄍㄎ兀ㄐㄑ广ㄉㄊㄋㄅㄆㄇㄈ万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ㄧㄨㄩㄚㄛ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一九二○年復增添了ㄜ,成了四十個,但其中三個注音符號「万」(v)、「兀」(ng)、「广」(gn),只在方言拼音中才會使用,國語其實用不到,便在日後刪除了,使得注音字母成了現行的三十七個。一九三○年,基於吳稚暉的提案,將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這名稱便沿用至今。

這一套教育小學孩童國語的符號,隨著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重編民國教科書的關係帶入台灣。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之後,在冷戰的大格局下,大陸採行一邊倒政策,走上反美親蘇的道路,也改變了以注音符號來注音、發聲的規範,於一九五八年頒布漢語拼音,以羅馬字為基礎取代注音符號,使得原生於中國大陸的注音符號,至此不在大陸使用,而僅在台灣延續下去。

一九五○年代以來,兩岸政權投入海外僑教競爭,部分採用台灣教材的海外僑校,也利用注音符號教授國語,然隨著大陸政經實力不斷拓增,不僅使得海外僑校採用台灣教材的比例不斷縮減,也令注音符號在國際間逐漸被漢語拼音所取代。目前,大多數的外國人或是海外僑民學習中文的時候,所學的拼音法多出於漢語拼音,也就使得注音符號成了僅在台澎金馬通行的符碼,在年輕人的創意下,出現了名為「注音文」的變體,像是ㄏㄏ,就是網路世界常見的狀聲詞。

注音符號是源於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遺緒,也是當前受過台灣國語教育的人共同的經歷,這顯見在台灣特有的注音符號鍵盤上,也顯見在手機的輸入法中,是台灣人彼此間能透過筆談所能神會的密碼,是其他人難以看懂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