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縷薇工作室創辦人】張曉星 宋亞樵 繡出一對好拍檔

文/記者黃揚、任垚媞、許曉青 |2018.11.25
3899觀看次
字級
張曉星 圖/新華社
宋亞樵 圖/新華社
張曉星宋亞樵共同獲得西方刺繡界的「奧斯卡」。圖/新華社
縷薇工作室為《權力的遊戲》設計的紀念相框。圖/新華社
法繡技藝 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揚、任垚媞、許曉青

描花打孔,穿針引線,木桿鈎針上下穿梭,一幅美麗的繡圖竟從布料的底面浮現出來。這種名為「Crochet de Lunéville」(法式刺繡工具鈎針的全稱)的鈎針,不僅繡出各式精美的圖紋,也連起一段海峽兩岸間的繡人友誼。

「我和亞樵是在倫敦藝術大學的同學,因為都特別喜歡刺繡,所以漸漸熟悉了起來。」「八○後」服裝設計師張曉星出生於浙江溫州,纖瘦的她有著江南水鄉女子特有的溫婉氣質。

而張曉星的搭檔宋亞樵,則是一個身材魁梧的粗獷漢子。出生於台灣的他一臉落腮鬍,活似「猛張飛」,但手上的刺繡活卻一點兒也不含糊。宋亞樵如今已經是刺繡界的名人,朋友們送給他一個外號——「張飛繡郎」。

「通常被人問起我的職業時,就算是給了二十次機會,從沒有人能猜到我的工作是刺繡。」宋亞樵笑著說。

現在,宋亞樵與張曉星在上海合作經營一家名叫「縷薇」的法式刺繡工作室,而「縷薇」正是「Lunéville」的中文音譯。經過幾次喬遷,「縷薇」工作室如今安家在位於虹口區蘇州河畔的「一九三三老場坊」,這裡是新興的創意園區,「縷薇」與各種文創工作室比肩,顯示出獨特的氣韻。

繡逢知己 志同道合的好拍檔

「因為鈎針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具,所以有特殊的情感,同時也是為了紀念工作室起步於此。」張曉星說,正是對刺繡的獨特熱愛,讓兩位學習服裝設計的年輕人自初識起便有知己相逢的感受。

為學習頂級的刺繡技法,張曉星和宋亞樵先後在英國和法國的知名刺繡坊學習了一段時間。

張曉星說,自己最高強度的工作紀錄就是在法國當學徒時創下的,「一般從早上七八點開始,一直做到深夜一兩點,基本上就是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不停地在繡。」

經過嚴格培訓後,他們對於刺繡的精細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完美,講求匠人精神」是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刺繡藝術最基本的要求。

設計構思的一筆一畫、刺繡製作的一針一線,張曉星和宋亞樵都要求精益求精。哪怕是齊針、收尾等看起來簡單的工作,他們也一點兒都不馬虎。就連面試團隊成員時,兩人也始終強調「態度決定一切」——哪怕技藝稍欠火候,態度認真最重要。

「看不見的地方也要做得很細緻。這是之前在歐洲學繡工時,老師教給自己的一條信念。」張曉星說,許多人做刺繡,只看重表面上那一層,但是底下一層的精細程度才顯露真功夫。「隨著時間的流逝,如果上面一層的刺繡剝落了,下面的刺繡看上去也要精美如新。」

二○一五年,張曉星和宋亞樵都已學成歸來。但在當時,兩人並沒有聯手創業,而是選擇各奔前程:張曉星回到了家鄉浙江溫州,而宋亞樵來到上海,進入一家公司擔任服裝代理。

然而,各奔前程的兩人都在職業生涯的初期遇到「瓶頸」:回歸桑梓開設工作室的張曉星,空有多年的設計經驗卻無處施展;而宋亞樵則苦於在設計師和廠商中周旋,身心俱疲。

「其實自己還是覺得做刺繡更加得心應手,更有成就感。」宋亞樵說,儘管分隔兩地,兩人依然時常一起討論刺繡,分享設計、工作和生活心得。張曉星和宋亞樵都對刺繡與設計有著執著的追求。而這份追求也促成了縷薇工作室在上海誕生。

「我們還是想要做刺繡,設計有我們自己獨特風格的刺繡作品。」張曉星說。

出奇制勝 拿下刺繡界奧斯卡

多年鑽研刺繡技藝,讓張曉星與宋亞樵對於法式刺繡都有著獨到的見解。

「『法繡』最大特徵是在材質上的多元化,比較立體感。」一提起法式刺繡,宋亞樵就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很久。他說,相較於中式刺繡,法式刺繡更強調凹凸不平的立體感、配色以及構圖,刺繡材料也各種各樣,並不局限於蠶絲線。

儘管中式刺繡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目前的國際時尚界,中式刺繡的應用仍屬新奇,法式刺繡則早已屢見不鮮。

宋亞樵和張曉星深諳法式刺繡的魅力,也了解中式刺繡的博大精深,在二○一七年年底,兩人合力製作了一幅刺繡作品,一舉在英國皇家御用刺繡工Hand&Lock舉行的刺繡比賽中奪得獎項,成為這次比賽中唯一的華人獲獎組合。

在這幅名為《The Queen》(皇后)的刺繡中,張曉星和宋亞樵將時下流行的手機emoji表情符號和撲克牌巧妙結合,並借中西刺繡技法相結合為作品的正反面設計了「兩幅面孔」,讓這幅作品可以懸掛展示,三百六十度立體呈現。

據張曉星介紹,參賽作品的靈感來自於當下年輕人對於手機的重度依賴:在虛擬世界中,年輕人能夠用各式各樣的表情符號表達情感,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板著一張「撲克臉」。

這幅由十多個人耗時一年時間完成的刺繡作品,運用了超過百種原材料,同時實現了刺繡技藝的「中西合璧」:撲克牌人物臉部以及手部使用中國的蘇州刺繡法,其他部分則巧用了多種法式刺繡的技法。

Hand & Lock比賽的這一獎項在國際上被譽為刺繡界的「奧斯卡」,代表著歐美刺繡的超高水準,甚至連頒發給獲獎者的獎章也是用刺繡完成。

摘得獎項為張曉星與宋亞樵的工作室增添了不少知名度,也讓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更加明確:他們的刺繡作品不僅要「精」,更要「新」。

「我們的刺繡技法是從歐洲學到的,但我們回來後就覺得,不能僅局限於做法繡,否則就只能成為他們的復刻品和影子。」張曉星說,「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經歷和自己的思想,熟練掌握技法以後,更應該做出屬於自己的設計作品,這樣我們的民族設計才會愈來愈被認可。」

前不久,兩人還遠赴甘肅,前往參加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他們專門為敦煌——這處古代中西貿易的中轉站設計了九件刺繡樂高包系列。

在這個參考敦煌壁畫繡製的樂高包上,繪製著來自敦煌壁畫的圖案。「這是中西技藝結合的成果,比如在材質上,我們把中國的蠶絲線與法國的珠子、棉線結合在一起。」

在兩人工作室的書桌上,擺放著一本厚厚的《明清繡品》。宋亞樵告訴記者,無論是中式刺繡的技法,還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都是他們設計靈感的寶貴源泉,他們的設計需要更多地將傳統文化和蘇繡、湘繡等傳統繡法融入其中。

宋亞樵最近也正在追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原因是劇中人物的服裝造型都很精緻好看,不過一旦發現刺繡線腳不工整、領口沒有熨平等小毛病,宋亞樵就忍不住想要「吐槽」兩句。

「看個古裝劇都要看衣服、看刺繡,這大概也是職業病了吧。」宋亞樵笑著說。

突破陳規
東方美學的創意表達

張曉星與宋亞樵同樣清楚地知道,要想實現刺繡技術的中西合璧,光有靈感還遠遠不夠。

製作一件刺繡作品,過程十分複雜。光說刺繡材料的選擇,就是一門學問。

「中國的蠶絲線很好,特別能夠體現中式刺繡的美感,所以我們堅持用蘇州的蠶絲線。」張曉星說,中式刺繡有著上千年的傳承歷史,其中凝結著歷史沉澱的民間智慧。

但另一方面,中式刺繡在規範和標準方面也存在短板(缺點)。張曉星說,和西方刺繡線料有固定色卡不同,蘇州蠶絲線顏色主要是靠繡娘的肉眼識別,缺少色度的標準化,這給刺繡創作帶來了不少困擾。

張曉星說,在融合中西方的原材料與刺繡技術時,時常會遇到一些阻礙,為了解決問題,他們必須大膽創新,在一些環節上突破原有的規則。

例如,張曉星和宋亞樵在許多作品中使用了非傳統的刺繡材料。在以唐代《簪花仕女圖》為藍本創作的法式刺繡作品《縷薇傳》中,他們突破性地使用陶瓷這種材料。

「我們把陶瓷燒製成人臉的形狀,然後縫製在作品上,而五官則是手繪上去的。」張曉星說,儘管在法繡當中,幾乎從未使用過陶瓷,但是法繡技術本身鼓勵採用不同元素和材料,這給了他們大膽嘗試的勇氣,將富有中國特色的陶瓷用在法式刺繡當中。

宋亞樵也說,在他們的刺繡作品中,少有墨守成規的設計。在最近一幅展現女性權益的作品中,他們將乾燥花作為刺繡的材料,寓意女性不是僅僅外表光鮮的鮮花,即便是時光流逝,風華依然。

這樣的大膽嘗試有時也會招致質疑。對於推崇中式刺繡風格的專家而言,張曉星與宋亞樵的作品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一些刺繡老師會評價,說你們的作品花花綠綠、凹凸不平,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的感覺。」宋亞樵說,他們不會因為質疑而裹足不前,但也會根據批評與建議調整自己的設計思路。

如今,縷薇工作室對外推出各種短期和長期的法式繡技培訓,同時張宋兩位設計師也承接各大廠牌的刺繡類設計外包項目。工作室顯得很安靜,但其實人員都很忙碌。宋亞樵對家鄉台中的印象大多是在腦海中,「忙得沒有空回台中的家,大概一年也就兩三次,在那邊休假時也會想念上海,這座城市可以給我實現夢想的機會。」宋亞樵說。

「現在我們也參加很多國際比賽,也是為了改變國際上對中式刺繡的印象,表達我們自己的東方文化。」張曉星說,他們目前仍然在配色、構圖上尋求創新,「中國的設計不僅要守住自己的特色,也要跟得上時代潮流的變化,不斷挑戰自己、突破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