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思考,以前是一個人領導全班,大家要服從你的命令;現在則可以試著觀察別人如何管理秩序?如果他的方式不錯,便可以加以學習;如果覺得他的方式不好,則需要避免……
前幾天,鄰居跟我說,他的孩子回家後,沮喪地唸唸有辭:「我沒有當『長』了,因為老師說,不需要這麼多『長』。」過往,班上有常見的班長、副班長、學藝股長、體育股長等,還有許多我連聽都沒聽過的,例如午餐長、電燈長、投影機長、作業長、清潔長……一問之下,這學期他變成了「班長」底下的「部屬」,而班長這一組,則是「秩序組」,有一位組長和幾位組員。
我聽了之後,頓時頭腦難以轉換過來,簡而言之,原本他是「班長」,現在變成「秩序組」裡的一員;原本他是每天、整學期管理秩序,現在變成只有一個星期管一次秩序,其他時間則是「被管」。
我突然想到,這樣的模式也很好,這樣的班級運作,似乎就是一種科層體制的分層;就像學校裡有處室長、主任,再下一層是組長、老師等。我跟鄰居媽媽說,你很幸運呀!你遇到一個頭腦這麼清楚又分工有度的老師,所以你不應該難過,應該慶幸,你的小孩除了學習管理,也學習了如何被管理。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長期以來,我們都喜歡管別人,不喜歡被管。管人的,有一點威風,帶有一點權力;被管的人,則有一點壓抑,帶有一點順從。
我們可以怎麼帶孩子學習「被管理」呢?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思考,以前是一個人領導全班,大家都要服從你的命令;現在則可以試著觀察別的同學如何管理秩序?他的領導風格是怎樣的?如果他的方式不錯,便可以加以學習;如果覺得他的方式不好,則需要避免,甚至還可以在小組內,彼此討論看看,怎麼做是最好的。
現在,變成了數人小組,每個組員都有自己的任務與責任,例如,周一誰負責,周二誰負責,彼此必須要有默契。況且,一個班級中,不是只有「秩序組」,還有清潔組、電器組、作業組等,如果彼此之間沒有協調好,不就會造成班級大亂嗎?因此,就算孩子是一個組員,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子,因為一個人會影響一個組別,而一個組別會影響一個班級。鄰居聽完我的想法,好像有些認同,也點點頭想回家轉達給孩子。
當你被管理或身為管理者時,你可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同理心的易位思考。例如,當你身為班長,看到調皮搗蛋的同學很難管,你就需要提醒自己,千萬別成為那樣的同學,以免造成班級的困擾;同樣的,你想看到怎樣的行為,你自己就可以成為那樣的人。
一群組員間,其實也是一種合作關係。因為大家都有責任讓自己的小組變得更好,這是需要大家分工、協調與共同承擔的。在小組中,如果有人不負責任,或是不合群,往往無法成就穩定的小組;反之,一個成功的小組,常常是彼此可以合作互助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與優勢能力,若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專長能力,都能貢獻在自己的組別中。
在聽了鄰居這麼說之後,我可以感受到老師的用心,我也希望孩子可慢慢體會到:這是一個需要團隊合作的時代,學習當個領導者,同時也當個被領導者,這是同樣重要的。所以,就算不是當唯一的班長,當一個「部屬」,也是很可貴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