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醫師指出,偏頭痛不是大人專利,青少年常以雙側頭痛、腹痛或疲倦表現,容易被誤認為「壓力大」。若孩子出現周期性中重度頭痛、畏光、怕吵、影響上課或生活,家長應及早就醫,避免長期影響課業、情緒與社交。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浚銘表示,偏頭痛是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牽動生活、情緒與社交,單靠止痛藥難以全面改善,需要醫療、心理與生活管理共同介入,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
楊浚銘分享,一名15歲林姓女學生長期因偏頭痛畏懼上學,發作時像「電鑽鑽腦」,伴隨畏光、怕吵與噁心,甚至需提早返家休息。經診斷為青少年偏頭痛後,採急性期止痛與預防性藥物雙軌治療,並在充分溝通與SDM模式下施打CGRP單株抗體針劑(自費),頭痛頻率從每周2–3次降至每月1–2次。
透過「頭痛日誌」找出巧克力、起司與空腹為觸發因子,再搭配規律作息、運動與壓力管理,成功重返正常校園生活。
他提醒,冬季氣溫驟降與氣壓變動易誘發偏頭痛,加上巧克力、乳酪等高熱量與刺激性食物,也是常見「冬季地雷」。病友可透過飲食紀錄找出誘發因子,避免過度空腹,降低發作風險。運動方面,規律有氧運動可釋放腦內啡,具有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