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赫連擁
大兒子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一位對他頗有好感的女子,兩人平時都因各自的工作步調而不常見面,平時打打電話傳傳簡訊,偶爾出去看看電影吃頓飯,一年相處下來覺得挺合得來,兒子也很早跟我提起,有這麼一個彼此還在相互觀望的女性朋友。
最近,女子主動要求到家裡來拜訪。為此,兒子猶如面對舍監查房般地,突然緊張了起來,平時很難見他自動清掃房間,我在這方面尤其拒當老媽子。沒有想到,兒子認真起來,竟能把房間收拾得跟有潔癖的人可以比拚。
「早知道是這個效果,我應該每半個月就約這小姑娘到家裡來吃飯!」我為此事大笑不止,更不斷憶起有個男人因為一朵玫瑰,翻轉了生活風景的故事。顯然,兒子的這枝「玫瑰」,遠勝過我過去二十多年的嘮叨。
這種「既為你,卻也不全然都是為了你」的改變,很多時候往往都不是來自苦口婆心的勸導,而是橫空出世的某種契機,就像一帖溫和卻強效的興奮劑,激活了內心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這分動力,更是強大到足以超越慣性,讓我們心甘情願地為了一個「值得」的目標,去跨出原有的舒適圈。
兒子整理的,不只是自己的房間,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及準備。
這分帶有雀躍心情、自發的轉變,其實要比任何外在壓力的「不得不為」都來得真誠而持久,且獨具意義。
當我們意識到外界美好、而開始決心作出改善時,最終收穫的,是自己人生的大幅升級。
珍視這分曾經讓我們願意改變、並且為此十分感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