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這一則有關忠犬的故事,出自古籍《述異記》。
故事發生在晉朝,主角陸機字士衡,吳郡人,是西晉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是東吳丞相陸遜的孫子、大司馬陸抗之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
陸機年少時喜歡打獵,有一次客人來訪,送了他一條狗。此犬奔跑速度極快,陸機很疼愛牠,取名為「黃耳」,出門也都會帶著牠。後來陸機被派到洛陽為官,也將愛犬帶在身邊。
有一次,陸機將黃耳借給三百里外的一位朋友,牠竟能尋路獨自返回家中,而且腳程很快,當天就返回家中。
黃耳是條極聰敏的狗,還能聽懂人話。陸機在京城任官時,很久沒有收到家書,生起思鄉之情,於是他開玩笑對黃耳說:「很久沒有家鄉親人的音信了,你能帶著我的書信回去,再將家人的回信捎回來給我嗎?」
黃耳聽懂了主人的話,不但出聲回應,還不斷搖著尾巴。陸機於是歡喜地寫了一封信,放進繫在黃耳脖子上的竹筒裡。
黃耳沿著驛馬車的路線往前直奔,朝著吳地的方向而去。每當遇到江河,牠就會搖著尾巴請求船家捎帶牠,總能順利過渡到對岸。黃耳一路日夜兼程回到陸機老家,嘴裡銜著竹筒,發出咿嗚聲,家人一看,立刻命人打開竹筒,取出書信。
此時,黃耳又對著家人連叫了幾聲,一副有事相求的模樣。家人會意,馬上寫了封回信放進竹筒,仍然繫在黃耳的脖子上,讓牠帶著返回洛陽。這段一般人要走五十天的路程,黃耳只用一半的時間,就達成了主人交代的任務。
黃耳年邁去世後,陸機將牠葬在自家村南兩百步的地方,為牠堆起一座土墳,村裡人稱為「黃耳冢」。有詩讚曰:「綺年入洛飲香名,黃耳還鄉路幾程;一紙家書萬金抵,洪喬投渚太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