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仁醫】 陳志金 鬼門關前守門員

文/記者陳玲芳 |2020.09.19
2375觀看次
字級
「救病人,也要救家屬。」是ICU 醫生陳志金的座右銘。「我始終期許自己,無論在什麼位子,都要當個有溫度的人。」圖/原水文化提供
ICU醫師陳志金,經常面對與死神搏鬥的病人。圖/原水文化提供
陳志金代表台南奇美醫學中心加護病房 上台受獎。圖/原水文化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救病人,也要救家屬。」是ICU 醫生陳志金的座右銘。「我始終期許自己,無論在什麼位子,都要當個有溫度的人。」自詡為「鬼門關前守門員」的陳志金說,當他看到自己「戴著口罩」在談「如何脫口罩」的照片被到處張貼在教室、診所、藥局、銀髮族俱樂部門口或廁所外面時,一股莫名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今年二月,他經營的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人氣指數僅次於蔡總統與衛福部,名列第三。《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有關新冠病毒的社群平台聲量,防疫期間值得信賴的台灣十大專業醫生,「ICU醫生陳志金」也排在第三。他喜歡像這樣的分享,不管寫部落格或臉書文章,都是「志在分享」。

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今年八月在臉書「ICU醫生陳志金」中,曝光他與美國友人的訊息,美國行醫的友人向陳志金表示,疫情並沒有好轉,大家都是咬緊牙關撐下去,現在就擔心秋天流感來襲。友人並向陳志金表示,醫院要他們醫療人員先寫好遺囑,每兩個月還可以更新一次,讓第一線人員百感交集。

「太感傷了!」陳志金提醒台灣人要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應該要慶幸你還可以繼續吵吵鬧鬧。但是,別忘了感激那些努力付出的人,更不要去澆熄這些防疫醫療人員的熱血!你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啊!」網友看了頗有共鳴,「天啊,身在台灣真的很幸福,應該要團結,大家可以不要再吵了嗎?」「希望各地的醫護,大家都平安。」

TRM教主 全台走透透

陳志金是馬來西亞人,一九九一年來台,就讀台大醫學院,後來落地生根,成為台灣女婿,因此擁有台灣永久居留證。當初立志從醫,是想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印象中,母親身體一直很不好,他家住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郊外的小鎮,每次看醫生都要搭一個小時的公車。後來,醫師幫母親安排手術,只是必須等待。母親等了整整兩年,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了。那年,他才十七歲,是一名高二生。

二○○二年,陳志金進入胸腔醫學與重症領域,隔年就遇到了SARS,歷經了台大醫院創院百年來首次的急診關閉時期。即便度過了那段醫護人員隨時會被感染、隔離、甚至是死亡的疫情,他還是選擇繼續留在加護病房,從事重症的工作,一待就快二十年。

「重症醫師無法選擇病人,只能被動的接受全院最嚴重的病人,而且是處於沒有退路的懸崖,要嘛就把病人救活轉到病房,要嘛病人就得從自己手中往生。」陳志金說,電影、電視裡的那種「奇蹟」不常有,現實生活中,每十個病人就有大約兩個人,無論如何努力救治,還是「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離開」。生命從指縫中溜走的感受,重症醫師最懂。

自詡身為「鬼門關前的守門員」,陳志金二十四小時都得繃緊神經、戰戰兢兢、緊張兮兮,不僅給工作夥伴帶來壓力,也連帶影響自己的家庭生活。他曾抱怨醫療環境不好,但自己又無力改變環境,於是變得自艾自憐,甚至開始退縮。由於害怕病人病況惡化、擔心醫療糾紛,於是開始對工作夥伴有諸多要求,自然成了護理師眼中那個「非常機車」的人。寫出來的文章也是抱怨居多,「活脫脫就是一名憤青!」

直到他遇到了恩師、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帶領陳志金進入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的領域,他才學習到要把病人顧好,不能只靠自己一個人,需要有一個好的團隊。為了擁有好的團隊合作,他推動醫療團隊合作(TRM),把加護病房當一個「家」來經營。從此之後,陳志金和同事的相處變融洽了、病人的照顧也更得心應手。後來,他開始了「全台灣走透透,分享TRM」的日子,感覺很像在傳教,因此有「TRM教主」稱號。

換位思考 找回溫度

經歷十幾年加護病房的磨練,陳志金學會用不同角度看問題,學會用正向看待大家口中的「奧客」「天邊孝子」和 VIP,原來他們都只是在乎、內疚、自責與擔心,大部分是沒有惡意的,這些行徑只是出於對醫療不了解的忐忑。透過這樣的「換位思考」,他逐漸就同理家屬錄音、求助神明的行為背後的想法。

「以關懷出發,正向轉念的看待,就能化解彼此的對立,讓家屬感受到我們是站在同一陣線;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而不是彼此,這樣才能成就雙贏。」陳志金在加護病房裡,也學會了如何面對死亡、如何放下,學會了「歹活」並不一定是人人想要的,「善終」有時候更是難得。

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他也不再感到挫折。試著讓病人得以善終的同時,他的治療對象會轉變成家屬,協助他們解除內疚與自責。「救病人,也要救家屬」成了他的座右銘。

當他了解到,生命走到了盡頭,會以另一種形式開始的時候,也促成他與團隊推動「安寧善終」與「器官捐贈」的進行。為了協助家屬進行困難的決策,團隊開始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DM」,醫護和家屬共同面對問題,讓他們透過正向轉念,更有信心的去做「一個將來不會後悔的決定」。

拉近距離 促進溝通

常有人問陳志金:「與其花時間寫作,為什麼不去寫論文?」其實,他有。「但我寫論文除了升等,對社會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就更專心改寫臉書和部落格了。」他說,若以醫學論文來看,他寫一篇也不太可能有幾百個人看,被引用次數可能也只是個位數。不過,他的臉書貼文,單篇觸及率可高達四百六十萬人,有三萬三千次的分享。

「套一句醫界的行話,雖然我寫的文章沒有Impact factor(影響系數,用以計算醫學期刊,其論文被引用的頻率,代表著期刊的影響力,是目前升等的重要憑據),但是有很高的Impact(影響力)。」當他發現自己的文章,還成為偶像劇裡的橋段時,感受更深刻。其實,他只是想透過文字發揮的影響力,「讓更多民眾了解重症醫療的種種,拉近彼此的距離,促進醫病的溝通。」

今年三月,陳志金出版新書《ICU重症醫療現場》,六月北上參加書友見面會,新冠病毒疫情依然方興未艾。陳志金表示,他以過去SARS經歷,能預先看到一些問題,因此樂於與大家分享。他知道人性的恐懼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而提早呼籲:「對疫情愈了解,就愈能減少恐懼;多一分包容、多一分體諒,就能更順利度過疫情。」

「有人說我這是在帶風向,是的,沒錯,我就是試圖以文字,帶動一股『善良』和『正向』的風向,最好要取代恐懼與撻伐。」所幸,讓陳志金感到無比欣慰的是,他的文章,確實「已經」且「仍然」在網路世界與真實社會發揮正面、良善的影響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