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菩薩形像流變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5.10.19 語音朗讀 2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東魏中後期與北齊中前期,思惟像在中國最為興盛。圖為鄴城出土北齊雙思惟菩薩像。圖/微信旃檀精舍佛光山金光明寺的思惟彌勒菩薩以手支頤,頭略低垂,作思惟狀,面部表情沉思。圖/資料照片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曾於樹下思惟而悟禪,因而其體態呈思惟之相,以兩手指支頤而作思考狀。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思惟相」是以手支頤或觸額的姿勢呈現,頭略低垂,作思惟狀,面部表情或沉思或微笑,表達佛像正處於思考狀態。佛菩薩的思惟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造像題材,最初見於印度貴霜王朝時期,造型受到犍陀羅風格的影響,三世紀左右傳入中國,之後又傳播到朝鮮、日本等地,成為東亞佛教造像的重要造型之一。菩薩思惟形像變演在佛教經典中,「菩薩」一詞也指釋迦牟尼的前生,描寫佛陀前生的故事也稱為「菩薩本生」。據佛典記載,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曾於樹下思惟而悟禪,因而其體態呈思惟之相,以兩手指支頤而作思考狀。思惟像通常表現的是悉達多太子出家前的三種思惟狀態:其一,太子於閻浮樹下,見農人翻土時,眾鳥爭食土中蟲蟻,心生悲憫,而起思惟;其二,淨飯王為阻太子出家之念,連日宴飲作樂,太子見諸宮女疲憊酣眠之醜態,而起思惟;其三,太子離城出家,至苦行林,告別愛馬犍陟,而起思惟。思惟像早期多作為輔助的題材或佛傳故事中的一幕。北朝時期流行的思惟菩薩像,反映北朝時期所流行的佛教信仰,北方早期石窟中的思惟像多與交腳彌勒菩薩相鄰,或作為交腳彌勒菩薩的脇侍,顯示出與彌勒信仰的關聯。北魏晚期以後,思惟太子像逐漸流行,先是浮雕、陰刻或彩繪於背屏背部。東魏時期,鄴城及河北地區多以白石為造像的主要材質。北朝後期,尤其東魏後期與北齊中前期,思惟菩薩造像最為興盛。 前一篇文章 【自在無礙】思惟禪境 造像藝術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詩】 寫在秋分之前2025.10.1402昆士蘭青年成長營 個個都是馴龍高手2025.10.1303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善因妙果2025.10.1304足球場成教室 貧童踢出希望2025.10.1305六龜祕湯溫泉季 開跑2025.10.1306人間佛教青年論壇 研討共生與共榮2025.10.1307白鷺江邊小憩2025.10.1308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新北美術館展出 2025.10.1309【父母親的話】 民國初年的戀愛故事2025.10.1310【玉子手札】擱淺藍鯨 重生獨白2025.10.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自在無礙】思惟禪境 造像藝術【功德海】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字源為何摩利支坐騎豬【除障增福】摩利支天菩薩造像韓承寶華 禎佛遊化【梵華寶蓋】佛門聖瑞 法義玄微 作者其他文章探尋健康生活美學【自主人生】幸福感心理面向【自在無礙】思惟禪境 造像藝術自製植物奶飲料蔬食料理 體內環保蔬食變身創意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