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從晚清到民國初年,北京(平)的餐館中,一直有冠以名人姓氏的佳餚傳世,藉廣招徠,頗受好評。其中,又以「廣和居」最負盛名。它向為北京八大居之首,政要、文人、藝人、名士、富豪等,皆常光顧,即使是名妓賽金花、小鳳仙,也曾為座上客。故《舊京瑣記》云:「士大夫好集於半截胡同之『廣和居』,張文襄(之洞)在京提倡最力。甚著名者為蒸山藥……」
到了上世紀二、三○年代,北平中山公園闢有茶座,為當時社會名流茗談雅集之處。馬敘倫經常光顧某川黔館「長美軒」,覺得菜挺不錯,湯卻不對胃口,尚有成長空間,乃以自創之湯,傳授該館廚師。長美軒仿製後,品者莫不稱善,日後便成名餚,號稱「馬先生湯」,並與當時的趙先生肉、張先生豆腐齊名,時人以為三絕。
馬敘倫自創的湯,又叫做「三白湯」。由於主料為白菜、筍和豆腐,全為白色之物,因而得此令名。其食材看似簡單,做法卻十分複雜,非但主料特別講究,還要佐以二十餘種配料,最要為雪裡蕻,故此湯燒製後,自然味甚鮮美,令人一飲動容。馬氏在《石屋餘瀋》指出:「此湯製汁之物無慮二十,且可因時物增減,惟雪裡蕻為要品……」
由上觀之,作料中的雪裡蕻,最具關鍵作用,別的尚可增減,唯此不可或缺,除滋味更鮮外,亦可點綴生色。
據說,長美軒所仿湯品,味道固然佳美,但比起馬敘倫親炙的,滋味仍稍遜些,有謂其中奧妙,應在火候、作料配置上。但我個人認為,或許出自心理,如果本尊動手,而且現場講解,便覺倍加親切,自然更好吃了。
另,司廚的心情亦關緊要,在信手拈來下,運用質佳食材,得時而又量豐,如此炰製美食,才能得其所哉!成為天下至味。
再回頭談談馬敘倫吧!他字彝初,號石翁,晚號石屋老人,浙江餘姚人。年輕時追隨孫中山,學藝素養高,參加過「南社」,編輯過《國粹學報》、《大共和日報》,為當時之士林俊秀。中華民國成立後,任北京大學擔任哲學系教授,主講老莊哲學,對儒、道、釋諸家兼而通之,著有《莊子義證》、《老子校詁》等。逮袁氏稱帝,馬憤而離去,遂有「掛冠教授」之譽。
新中國成立後,他集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及政治人物於一身,且在音韻學、訓詁學、純文學、語文學等方面,均有特別研究,並有《說文解字六書疏證》、《石室續瀋》、《我在六十歲以前》等著作行世。
馬先生不僅擅佳餚,他的興趣和餘事,還有書法、詩詞等,亦可成家。上世紀五○年代,他出版過《馬敘倫墨跡選集》,其中多為自撰之詩,印數即使不多,但得者卻慶幸。這和他自創的三白湯,現在不見傳世,應成廣陵絕響。
「南社」遺老鄭逸梅曾提起三白湯,只是未曾嘗過,唯在他的印象中,這位食家平生最愛吃「大蒜燒豆腐」,並云:「色香味三者俱備,且又價廉物美,可以大快朵頤。」
據我個人淺見,白菜、豆腐及筍,非但妙品紛呈,而且方便取得,以此充作主體,接著擴而充之,治眾味於一爐,精準掌握火候,不好吃也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