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輔仁大學的設置,緣起於一九二五年美國本篤會集資購買北京濤貝勒府、恭親王府作為校址,校地與教室經過整建後,即在當年秋季開設預科班,最初只有一個班級,隔年擴充成兩個。
一九二七年,本篤會向北京政府教育部申請設置輔仁大學大學部,號召國內外師資,開設中國文學系、史學系(附設考古學)、英文學系、哲學系,對外招收學生。依據學校組織大綱,明列輔仁大學辦學宗旨在於介紹世界最新式的科學,並發展中國固有文化,以培育學生成為碩學通才,同時清楚規定校方行政組織、學制學系、經濟與預算編列事務,以為運營的準繩。
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學校更名為「北平輔仁大學」,逐漸擴建校舍,擴展學系,並擴充教學設備,學校章程亦與時俱進。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二九年四月,輔仁大學學生掀起學潮運動,南京國民政府為整肅帝國主義與教會力量,要求輔仁大學降為學院。然而,輔大校方堅持大學辦校的理念,接連出示辦學文件、地契證明、師資結構與招生資料,證明學校並未受到帝國主義的要脅。
最後,透過修改董事會章程,調整董事會外籍人士比例,終得以沿用輔仁大學之名,持續辦理大學教育。一九三○年代,更因辦學卓越,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一同被喻為北平四大名校。
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輔仁大學是北平少數未遭日本禁止辦學的大學,秉持教育理念及學術研究獨立性,在艱難環境下堅持有品質的教學活動。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國共戰爭爆發。一九四八年,因時局動盪輔仁大學計畫遷校,派員到台灣考察,並在台北設置辦事處,後因局勢急轉直下,遷校計畫被迫擱置。
一九四九年,隨著兩岸分治,中共排斥教會力量,輔仁大學至一九五二年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在台灣的校友會策動復校運動,多方奔走,終於在一九六一年九月以「輔仁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之名,在台北市吉林路復校,開始招收學生。一九六三年,正式啟用今日位於新北市新莊區的校區。
坐落新莊的輔仁大學,校門口有一座高聳直立的水泥柱,上面寫著「輔仁大學」四個大字。進入校門,沿著中央走道設有花圃、安全島以及兩座圓環,直接穿透整座校園。
中央走道連接左右兩側通道,可以抵達各學院樓舍、學生宿舍及公共建築。入校門後右手邊第一棟建築「于斌樓」,是為紀念在台復校首任校長于斌樞機主教而命名的行政大樓,為培植學生為完人,他將校訓改為「真、善、美、聖」,至今仍可在校徽上看見是項精神。
中央走道最底端的「中美堂」,是一座仿造古代羅馬城的五層樓建築,象徵古羅馬的競技精神。正門懸掛著蔣中正親筆書寫的匾額〈中美堂〉,其命名有促進中美文化交流之意,也突顯輔仁大學中西聯合辦學的特點;另因蔣宋美齡曾出任學校董事,取其與蔣中正之名,化簡為中美堂。一九七○年落成的中美堂,除了作為各項競技的體育館場域,也常兼作大禮堂,舉辦大型活動與畢業典禮,成為學生畢業留影之處。
今年適逢輔仁大學創校百年,相信這所在台灣辦學逾一甲子,培育數十萬名校友的百年大學,未來也將在「真、善、美、聖」精神的引領下,持續培育各個領域的專業的人才。